溫病醫案

風溫(痰熱痙厥)—麻杏石甘湯

風溫(痰熱痙厥)—麻杏石甘湯

風溫痰熱痙厥醫案:(摘自1970年3月駐診廣東省惠來縣華湖衛生院病案)
   歐XX,病歷編號70987X號,出生日期:1968年7月,性別:男,住址:廣東省惠來縣華湖村。1970年3月8日到診。
病癥小童發熱七天,汗出不暢,咳嗽氣急,喉中痰聲漉漉,咬牙嚼齒,時時抽搐,舌苔薄膩而黃,脈滑數,指紋色紫,已達氣關。前醫處方羚羊角、生石膏、鈎籐、淡竹葉等,病情不但未有改善反而加劇。病因是由無形之風溫與有形之痰熱,互阻肺胃,肅降失司,陽明之熱內熾,太陰之溫不解,有似痙厥,實非痙厥,徒治厥陰無效。當此危急之際,非大將不能去敵,取用經方之〝麻杏石甘湯〞加味。
治則證屬太陽經、陽明經合病,治以解表清里,方藥選用《經方》之〝麻杏石甘湯〞加川貝母、天竺黃、淡竹葉、蘆根、地龍乾。結合針刺治療。
處方炙麻黃一錢、北杏仁二錢、生石膏四錢、生甘草一錢、川貝母錢半、天竺黃一錢、淡竹葉三錢、蘆根三錢、地龍乾1/3錢。取清水一碗半,慢火煎剩半碗,分二次飲服,每天一劑,連飲三劑。針刺取穴:四神聰、上星、神庭、印堂、迎香、承漿、曲池、尺澤、內關、合穀、關元、氣海、血海、足三里、三陰交。每天針刺一次,連續三天。
療效跟進治療後,第二天熱退,三天後病癒。
醫話病孩的主要證狀是痰阻咳嗽、喘促、發熱、嚼齒、抽搐,此為手太陰與足厥陰同病,但又為甚麼屢進羚羊角、鈎籐等涼肝息風之品而抽搐不止,病情反劇?而進〝麻杏石甘湯〞加味,結合針灸治療,三天病癒。這是因為抽搐雖是肝經的見證,但其起因卻是由於痰熱互阻肺胃,所以用〝麻杏石甘湯〞表裡同治,外解太陽之表,內清陽明氣分之熱,故服之病可癒。
  風溫雖屬陽熱之邪,亦有兼挾濕邪者,其治療須於清疏風熱之中參入化濕之品,但化濕不宜溫燥,以免助熱傷津,只宜甘淡利濕,如〝麻杏苡甘湯〞加蘆根、滑石之類。
醫囑不吃肥膩,均衡飲食,多吃蔬果。

(醫案中病人的個人資料包括姓名、住址均非真實)

整理於2014年
資料提供:趙醫師
請注意:

本網站由醫師所提供的藥方,僅給讀者參考。如果讀者正在服食其他藥物,或身患其他疾病,更須經註冊中醫/西醫同意才可服用。我們恕不負上任何責任。

趙生健康網 謹啟

頂部目錄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