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方大師胡希恕《傷寒論》講錄
胡希恕是著名的傷寒學家,擅長治療外感熱性疾病,對傷寒論有深刻理解。聆聽胡希恕講解《傷寒論》錄音,真知灼見處處展現,由衷景仰,於此摘錄部分內容,逐次與大家分享,以期見字聞聲,略通其神。
《傷寒論》第一條原文:
「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胡師講述:這一段,後世說是叫提綱。就是太陽病的綱領。……太陽病不是一個個別的病,雖然叫太陽病,但它不是單獨對某一個病說的。凡是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有這一系列的症候反應,它就叫太陽病。太陽病就是一般的證,無論什麼病,比如我們平常見的感冒啊,流感啊,傷寒啊,瘟疹啊,等等,它們一開始發作都有這種情形,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你就根據治療太陽病的方法治療,那是不會錯的。
「脈浮」說明什麼問題呢?就是血管裡頭充血了,所以它脈浮。就是我們身上外面這些在表的淺在的動脈,有高度充血的這麼一種情況,尤其頭項這個部位充血得更加厲害,所以在上邊特別疼。「而惡寒」,這個惡寒就是體表熱,我們平時的溫度,它與外面的空氣接觸有一定的差距,它習慣了,忽然高起來了,與外面差距驟然加大了,就感覺外面的空氣(寒冷)。這是在出汗前驅的一個症候,太陽病是怎麼樣一個病呢?它是要出汗而達不到出汗,這麼一種病理現象。
中醫有個傳統的看法,這個看法還是對的,中醫說正邪交爭。如果我們有了病,我們的機體對這個疾病是要鬥爭的,它不等着,「正邪交爭」這是在中醫中頂要緊的一句話。機體要通過出汗而解除疾病。這個我們講桂枝湯的時候再講。太陽病是正與邪鬥爭,在哪呢?在表。機體利用發汗的機能,打算把疾病排除於體外。假如要是排出去了,那就好了。假如人身體沒有這種衛外的機能的話,就活不了的,怎麼樣的衛生也不行。這空氣中的病菌有的是,人遇到這種外在或內在的刺激,他都起來鬥爭,所以古人在長久的經驗中說「正邪交爭」,在《內經》中講得很好了,……(摘錄)
胡希恕是著名的傷寒學家,擅長治療外感熱性疾病,對傷寒論有深刻理解。聆聽胡希恕講解《傷寒論》錄音,真知灼見處處展現,由衷景仰,於此摘錄部分內容,逐次與大家分享,以期見字聞聲,略通其神。
《傷寒論》第二條原文:
「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按:浮為太陽病脈,緩為中風證脈。第一條所述的太陽病,更見有發熱、汗出、惡風、脈緩的話,則稱之為太陽病的中風證。本條中風,即現今的傷風感冒中的一種類型,並非口眼歪斜,卒然倒地之腦血管病。)
胡師講解:這個太陽病,就是指第一條的「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這樣的太陽病的證。那麼假如它又發熱汗出,這個汗出不是大汗出,得感冒也出現這個,身上潮乎乎的出汗並不太多,而且這個汗啊,覺着有臭味。發熱,不但惡寒而且還惡風,這個惡風比惡寒厲害。「脈緩」,緩脈和緊脈是對脈,這個緊脈就像煙卷一樣,裹得很緊,你要是倒出去一半,這個煙卷就是緩了,你按着也軟了,就不是那麼硬了,這叫緩。為什麼緩呢?就是因為出汗了,汗出來了,水分喪失了一部分,所以這個脈一按就緩了。
這一段它說太陽病裡頭有這麼一種太陽證:發熱,汗出,不但惡寒還脈緩,這類的太陽病就叫做中風,……它是因為怕風,所以古人給它起名叫中風,其實它就是個類型的問題。我們前面講的太陽病要出汗達不到出汗,才有太陽病這麼一種情況,這會兒它見汗了,應該好了,但它沒好,這就是出汗的機能的問題了。這個汗達不到驅除疾病質和量的程度,雖然出汗但不能驅除疾病,說明出點汗而邪卻留到裡面去了,它進不到太裡面,就在肌肉這裡面,所以後面我們要講了,桂枝本為解肌…… (摘錄)
《傷寒論》第四條原文:
「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躁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胡師講解:不管是傷寒病,就是感冒也是如此的,一開始得都是太陽病,尤其第一天。如果脈平靜,……就是不特別大,不特別快,這都說明病輕,一般輕病都是這個樣子,這樣的病是不會傳的。什麼是傳呢?仲景的書講表裡相傳,開始病在外,它往裡邊傳,傳入半表半裡,(再)傳入裡,大夫應知道病情輕重,雖然開始在太陽病,一看這個脈像比較平靜,這個病不要緊,吃點什麼發汗藥就會好了。吃點感冒沖劑、桑菊飲,甚至喝點薑湯就能好了。假設說「頗欲吐,若躁煩」,「頗欲吐」就是內傳少陽病的情況,這個少陽病,尤其柴胡證是心煩喜嘔。「頗欲吐」……「頗」就是很的意思,心裏鬧得慌,要吐。「若躁煩」,這個躁煩,陽明病,這個熱在裡頭,人就發煩躁,煩躁得厲害。……煩是個熱象,發煩熱,這是有內傳陽明的一個症候。而且脈又是數急,數就是快,急更快,就是快得厲害,這說明這個病與上面的病差太多了,這個病必傳,來勢挺兇。遇到這種病,大夫必須在這個病的一開始就應該知道它的輕重,傳與不傳。這個要傳即便你就是治的對,也是不會馬上就好的,所以對這個病要重視了。這個病也正在急劇變化之中的,臨床上千萬要注意。(摘錄)
(按:「傳」是指病情表裡相傳,由太陽經向其他經傳變,不是說傳染。)
《傷寒論》第五條原文:
「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按:此處的「傳」是指病情向陽明經或少陽經傳變。不是指傳染。)
胡希恕大師講解:上面說的是開始,一日。這個說過了兩天三天的時間。那麼如果這個病傳,一定是有徵兆的,傳哪去呀?它由表往裡傳,或者傳陽明,或者傳少陽,而陽明少陽證一點都不見,肯定它不傳。那麼這兩段我們看的雖然是太陽表證,但你對這個病的輕重緩急、傳與不傳,當大夫的也要心裏有數。怎麼來觀察呢?那麼不外乎在脈證。開始两三天不傳,那它肯定是不會傳。……這個病還是不要緊的,就是一般的傷風感冒了。
(按:從這一條要領悟到,為醫者要能夠心中有數)
《傷寒論》原文第六條第一部份:
「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
胡希恕講解:這個病形似太陽病,也頭項強痛,脈浮,很像太陽病,但主要的是它渴。這個渴是內熱的一種表現,像陽明病白虎湯證就渴呀,它𥚃頭有熱。𥚃熱的這種病啊,它不惡寒,……這個裡熱刺激相當厲害,尤其對於大腦。……這溫病就是這樣,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這溫病不是太陽病的一種證,這是另一種病,叫溫病。……既然是溫病,就不能根據太陽病的方法來治了。太陽病的治療方法是發汗,溫病不屬於太陽病就不能發汗了,裡熱是不能發汗的,這個千萬要注意。(摘錄)
《傷寒論》第六條第二部份原文:
「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
胡希恕講解:假若發汗的話,這個發汗最傷人津液。這個𥚃頭有熱,就怕發汗,你越發汗,它越熱,像我們這個壺在爐子上坐着似的,火蒸着它,你再一撤這水,這壺熱得更快。這個溫病就是如此的,……「身灼熱」,身上乾熱乾熱的,灼熱,像火烤的那樣子,這就是由溫病變成風溫了。……那麼,它的症候是什麼樣的呢?「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就是上下的脈全浮,這個浮呀,也主表也主熱,這就主熱。「自汗出」,這個身灼熱、自汗出,我們講陽明病就有了,它這個熱由裡往外蒸的,裡熱往外出的這個熱就是蒸蒸身上熱而汗出,……「身重」,這個身重也很重要,說明身體有濕,皮膚肌肉裡頭濕挺重的。雖然裡頭熱,身上還這麼大的濕,說明裡面不實,……由於這個熱往上湧,鼻息必鼾,出氣呼哧呼哧的,有聲。「語言難出」,這都是熱往上湧的反應。……這個病就是白虎湯,它裡頭熱,不是表熱,解表沒用,越解表越壞。
(摘錄)
第六條第三部份原文:
「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
胡希恕講解:上邊隱伏這個身重,就告訴你辨證了,中醫就這個東西,不辨證不行。「直視失溲」,下后傷津液,吃瀉藥、發汗藥,都傷人津液、傷血液。而且裡頭不實,身還重嘛,濕還盛嘛,你為什麼給他吃瀉藥啊?一吃瀉藥,更傷津液了,小便沒有了,小便不利,這就是津液喪失得太甚了。吃下藥為什麼也傷津液?下藥這個東西就是把胃腸裡頭原來給消化吸收的東西都給催下去了,可不就是喪失津液了。所以下、發汗都是亡津液亡血液的。津液亡失多了,小便也就少了,同時眼睛也發直,眼睛失去血液的濡養,就發直。同時這個下藥傷臟氣,如果裡頭是熱實的,像陽明病大便秘,下是不傷人的。里頭不實,下的臟氣虛了,不但小便不利,由于津虛,膀胱有點尿還憋不住,還就拉了,失溲,這個病就比上面那個風溫就更重了。失溲者,就是腎功能失去收攝作用了。
第七條原文:
「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胡希恕講解:這一段也很重要,它講太陽病啊。太陽病是表證,表證裡頭還有個少陰病呢。那麼差別在哪呢?少陰病偏虛偏寒吶,所以一開始就病有發熱惡寒者,那就指太陽病,太陽病是發熱惡寒呀。沒有熱,一味是惡寒,那不是太陽病,是少陰病了。就是說疾病的伊始有這麼兩類表證,有發熱惡寒的,是發於太陽病;無熱惡寒的,是發於少陰病。“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六日愈”,這是個約略之詞。真正的傷寒病啊,我也得過,六七天的時候是個要緊的關頭,病好不好在這個時候很厲害。老太太都知道,這幾天是憋汗的時候,好大約在這個時候,不好這個時候也減輕,那麼在六七天的時候減輕這個病就沒問題了。(節選)
第十條原文:
「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胡希怒講解:這個風家就指的太陽中風者。表已經解了,那麼有些餘證,猶不了了的,大概就在十二日愈了,這也是約略之詞。有的時候,這個病都好了,身上老有些酸痛,當然它在自己消了,它自己就好了,不用吃藥了,但是一般說來,大概十二天它就可以好了,這都是就一般說的。實質上這個病,病多少日的都有,那麼後頭就有了。
第十一條原文: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胡希恕講解:有些病是這樣的,看着外邊是熱,而里是真寒,看着外邊是寒,而里是真熱。這得舉個例子,也不是每一種病都是這樣的,有的時候遭遇到這個可能,你看頭一個,它説這個病大寒,手足厥冷,這是裡頭是真熱,所以他不欲近衣,那麼這一類呢,白虎湯證就有這個情形。這不是厥深熱深嘛,外邊手腳都涼,可這個人呢他是煩渴欲飲、不願衣被,正是大熱。他這個寒是個假象,要是吃了白虎湯他這個厥逆也就都好了。還有一種病裡頭是大寒,這個人的浮熱都跑到外頭來了,這也了不起了,這都是大病,你像這個四逆湯就有這個情形,通脈四逆湯也有。里頭那麼樣的虛寒,外邊反不惡寒,臉還有時候發紅,這像是外邊有熱的,其實一點熱也沒有。就裡頭那個大寒把人的一點虛熱反倒都趕到外頭來了,所以這個大夫也知道,也應該知道。我們在臨證時,不能只就表面上看來確定寒熱,這個不行。
《傷寒論》第一百八十條原文:
「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胡希恕講解:我們研究陽明病,就是說是裡陽證了,就是研究病邪充斥於胃的這麼一種病。
實與熱都為陽,所以這就屬於陽明病。那麼我們這一章書就是辨陽明病了。根據陽明病有些不同的來歷,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我們這一章,什麼叫陽明病?就是胃家實。
太陽陽明也好,少陽陽明也好,都得有胃家實的這麼一種關鍵的症候才能知道太陽陽明並病、少陽陽明並病,正陽陽明那就不用說了。
要是胃家不實呢?這個實要活看,我剛才說那個按之滿,拒按,疼,就症候上來看,這個就是邪實於胃腸,而發生陽明症候者,就叫胃家實,可以這樣理解。
總而言之,所謂陽明病就是邪充斥於胃腸的這麼一種病。
《傷寒論》第一百九十六條原文:
「陽明病,法多汗,反無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者,此以久虛故也。」
胡希恕講解:陽明病裡熱蒸汗外出,依法當多汗,如果反無汗,其原因有很多的,這條說的是虛,甚麼虛呀?津氣虛。
(指病人)他也要出汗,沒有汗,就像蟲子爬似的,外邊不見甚麼汗,「其身如蟲行皮中狀」。熱往外蒸,但沒有津液,津液少他不出多少汗,這甚麼道理呢?就(是)人津液虛。這津液虛,胃也不太強,這是肯定的,津液來自於胃,胃為水榖之海、津液之源嘛,它不能消化水穀,津液就虛。
他(病人)是很久就這樣,所以現在他得陽明病他也反無汗,這樣就不能吃承氣湯。如果是大便硬,只是根據脾約那種治法,吃點麻仁治脾。
《傷寒論》第一百八十一條原文:
「問曰:何緣得陽明病?答曰:太陽病,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乾燥,因轉屬陽明。不更衣,內實,大便難者,此名陽明也。」
胡希恕講解:為什麼發作陽明病呢?底下也作一個問答來解釋,「答曰」,太陽病那個階段,病之初作大概都發作太陽病了,太陽病咱們講過了,「若發汗,若下,若利小便」,在太陽病的階段,經過發汗,或下,或利小便這些方法的治療。這種方法的治療呀,都足以亡失津液,亡人身上的水分啦,水分大量亡失,胃裡頭也乾,胃中水分也被奪嘛,所以「胃中乾燥」,這就是要轉屬陽明,「因轉屬陽明」。
轉屬陽明大便就要硬,就要拉不出屎來了,「不更衣」。古人管如廁叫更衣,換個衣裳,所以更衣就是大便的一個互詞。
「內實,大便難」,內實就是胃腸裡頭實,大便難,排不出便來。這就叫陽明病,「此名陽明也」。
陽明呀他就舉一個例子,說這是由太陽病轉屬陽明。
編輯室按:陽明病就是我們常說的裏陽證,我們要認識它是病邪充斥於腸胃的一種病。實和熱都屬陽,所以就是陽明病。
辨陽明病,根據它有不同的來歷,太陽陽明,正陽陽明,少陽陽明。這些都有胃家實的關鍵症候。
《傷寒論》第一百七十七條原文:
「傷寒脈結代,心動悸,炙甘草湯主之。」
炙甘草湯方
甘草 四兩(炙) 生薑 三兩(切) 人參二兩 生地黃 一斤 桂枝 三兩(去皮) 阿膠 二兩 麥門冬 半升(去心) 麻仁 半升 大棗 三十枚(擘)
上九味,以清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內膠,烊消盡,溫服一升,日三服。
胡希恕講解:這個「脈結代」,不一定要用炙甘草湯,但是「心動悸」,血不足以養心,則心動悸,真正由於虛,由於陰虛了,可以用炙甘草湯。有些結代脈,如抵當湯,脈沉結,沉脈中見結,沉脈有時停下下,實證裡頭有很多是瘀血證,反倒用下劑。
可是實證沒有心動悸,如果心動悸相當厲害,動悸是驚恐的意思,這時炙甘草湯是有作用的。
此方是桂枝湯去芍藥,裡面有桂枝、生薑、大棗、甘草,另加些滋陰藥阿膠、麥冬、麻仁、地黃,同時加人參健胃。所以生血生津液,胃要是壞了是不行的。而且方名也給我們個啓示。生地用一斤,麥冬半升,都是大量,不說生地麥冬湯而說炙甘草湯,炙草不過四兩,為什麼?甘能養脾,古人認為是甘藥都是健胃的,這裡滋陰藥皆為甘藥,尤其麥冬,麥冬湯有健胃作用。
這(個)方主要是健其胃氣為本的,尤其陰分太虛了,當然也給滋陰藥,桂枝外調營衛,此方主要內滋陰津液,然後健其胃氣,這是一種治血虛、脈結代的正法,不健胃是不行的。
後世又稱復脈湯,是錯的,真正脈要是絕,只能用通脈四逆湯,此方復不了脈。此方是治脈結代,出現間歇(指脈象),復間歇可以,不是脈沒有了。真正到了心臟衰了,此方寒性藥用不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