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傷寒論》概論
《傷寒論》是一部闡述多種外感疾病的專書,它是東漢張仲景的著作,是祖國醫學四大古典著作之一。原名《傷寒雜病論》,內容包括《傷寒論》和《雜病論》兩個部份,約書成於公元三世紀初(200一210年)。書成後正值漢末時期,戰亂粉起,以致散失不全。後經西晉太醫令王淑和將該書的《傷寒論》部份進行收集、整理、編次,至宋代复經林億等加以校正,方傳於今日。全書共十卷,凡二十二篇,合三百九十七法;除去重复和缺方,共計一百一十二方。
本書系在《內經》、《難經》的理論基礎上,總結了漢代以前的醫學成就,以及作者的臨床經驗,重點探討了人體感受風寒之邪以後,所引起的臟腑經絡的病理變化和臨床證候的特徵,創造性地總結了一般外感疾病的發生和發 展的變化規律、治療原則,以及藥劑的配伍方法,始終嚴密而系統地將理、法、 方、藥一線貫聯,有效地指導著外感疾病及其他雜病的辨症施治,為後世醫學發展作出子極其重要的貢獻。
太陽經病證
太陽主一身之表,凡感受風寒病邪,出現發熱、惡寒、頭痛、項強、脈浮等脈症,就叫太陽病。太陽病可分為經症和腑症兩大類。經症為邪在肌表的病變;腑症是太陽經邪不解,而傑傳於膀胱所引起的病變。太陽經屬膀胱與小腸 (手太陽小腸經、足太陽膀胱經),由於經脈絡屬的關係,心與小腸相表里,腎與膀胱相表里,所以它們之間,具有密切的生理和病理關係。
陽明經病證
陽明病是外感病過程中,陽亢邪熱熾盛的極期階段。按其症候的性質來說,屬於里熱實症。陽明病的發病可由它經轉來,亦可從本經自病而起。由於化熱傷津,故其典型的脈症是身熱、汗自出、不惡寒反惡熱、脈大等。這種脈症就叫陽明病。
陽明病分經症和腑症兩種類。邪傳入里,雖邪熱熾盛,而腸中并無燥屎阻結的,稱為經症;邪熱內傳,與腸中糟粕搏結而成燥屎的,叫做腑症。 陽明屬胃與大腸(足陽明胃經、手陽明大腸經),由於經脈絡屬的關係,脾與胃相表里,肺與大腸相表里,所以它們之間存在著密切的生理和病理關係。
少陽經病
少陽經病是病邪既不在表,又未入里,而在半表半里的證候。本病可由它經傳來,也可以從本經起病。凡出現口苦、咽乾、目眩、往來寒熱、胸肋苦滿、默默不欲飲食、心煩喜嘔、脈弦細等脈證,就叫少陽病。
少陽屬膽與三焦,由於經脈絡屬關係,肝與膽相表里,三焦與心包相表里,因此少陽病的症候,與這些臟腑經絡的病理變化有密切關係。由於少陽又多兼表兼里的證候,可在和解的基礎上,視病情皤不同,兼用解表、攻里之法,隨 症施治。
太陰經病證
太陰病在臨床上主要表現為脾虛濕盛的證候。太陰病可由三陽經病治療 失當,損傷脾陽而起;也可由於風寒之邪直接侵襲而起病。所以在臨床上出現腹滿而吐、食不下、自利、時腹自痛、脈象緩弱等脈證,就叫太太陰病。
太陰屬脾與肺,由於經脈絡屬的關係,脾與胃相表里,肺與大腸相表里。所以它們在生理病理上,都有密切關係。太陰病因屬里虛寒證,故其治療原則,當以溫法補法為主,以溫中散寒為重點。但太陰病常兼有其他證候,因此臨症時,如表症偏重的,先行解表;里證為急的,就該先治其里。
厥陰經病證
厥陰病為傷寒的較後階段,病情較為复雜而危重。本病屬於寒熱錯雜的證候,其臨床特點為室寒熱交錯。由於病理機制的不同,臨床上可歸納為上熱下 寒症、厥熱勝复證、厥逆證、下利吐噦證等四種類型。1)上熱下寒證,其主證為〝消渴、氣上沖心、心中痛熱、飢而不欲食、食則吐蛔,下之利不止〞。前三證是上熱,後者是下寒。2)厥熱勝复證:本證的臨床特點,為四肢厥逆與發熱交錯出現,可以厥或熱出現時間長短,以推測厥熱的消長和相互演變的趨勢,從而分折病情鷈轉歸和預後。3)厥逆證:厥逆證亦為厥陰病中主要證候之一。厥逆,就是四肢厥冷的意思,輕者不過腕踝,重者可越過肘膝。4)下利吐噦證:下利或吐噦證,在傷寒厥陰病里出現得比較多。這是由於病者臟腑虛實之各異,病邪盛衰之不同,而引起的陰陽勝复不同,寒熱變化复雜的病理反應。厥陰屬肝與心包,由於經脈絡屬的關係,肝與膽相表里,心包與三焦相表里。因此它們之間,存在著生理和病理的密切關係。厥陰病比較复雜,故臨床時就必須根據證候,結合病人體質,隨症施治。
少陰經病證
少陰病為傷寒六經病變發展過程中最後和最危重的階段,所以少陰病的〝死亡〞較其他各經為多。病至少陰,已屬於抗病機能明顯衰減,表現為全身之里虛寒症,它魄主要脈證為〝脈微細、但欲寐〞。由於陽氣衰微,營血不足,所以脈微細,出現精神極度衰憊,欲睡不得,似睡非睡的昏沉迷糊狀態。
少陰為三陰之樞,屬心腎,統水火之氣。少陰病的治療原則以扶陽,育陰為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