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心得

甚麼是傷寒學派?

  中醫理論體系經歷五千年的發展,產生出多個學術流派,例如在明朝的時候,已出現寒傷外感(張仲景),內傷(李杲),熱病(劉完素),雜病(朱震亨)、四大學派。至清代流派更是不勝牧舉:經方、河間,傷寒、易水,攻邪、丹溪,溫病等等,它們都是中醫藥寶庫的重要部份,而傷寒學派始終占著重要的席位。當代名中醫學術流派的劃分是有標準作為依據的,大致上需要符合六項條件:
一、 有一個或數個學術上的代表人物,是其鮮明學術觀點的提出者。
二、 必須有傳人。
三、 在學術上要有創新,在理論或方法上標新立異,旗幟鮮明。
四、 要有能記載和反映該學派的學術思想與治學方法的代表著作。
五、 要有相當的臨床實踐(醫案),有一大批病人受惠於其學術主張。
六、 能繪製出〝學術流派分佈圖〞,包括學術傳承體系分佈圖、地域分佈圖等。
  傷寒學派是依據東漢時期張仲景所著《傷寒論》一書,所闡述的醫學理論,經過無數臨床實踐發展和豐富起來的。《傷寒論》的學術思想源於《黃帝內經》和《難經》這些古典醫籍,總結了漢代以前的醫學理論,結合張仲景本人長期臨床治病的經驗,理法方藥一脈貫通,碓立辨證論治的原則,啟發著後來每一代中醫診病處方的思維模式,形成了中醫領域中的一大流派——傷寒學派。
  在不同地域,不同年代,人類曾經發生不同疾病,醫者得出不同的認知和經驗,傷寒學派也就有了通俗傷寒派、經典傷寒派、辨證傷寒派,他們取長補短,自身優化,使學派日漸成熟,並推動中醫學向正確方向發展。
  傷寒學在香港的現況是怎樣的?
  香港在1842年淪為英國殖民地。港英政府對中醫藥採取置之不理的態度,將其拒於醫療體系之外,造成了庸醫充斥,病人受害,使市民對中醫充滿誤解和疑慮。在香港研究中醫藥難有回報,從業者賺取生活來源殊不容易,所以本地醫師不願投放精力去研究學術,傷寒學在香港殖民制度之下沒有立足之地。歷年來從廣東入香港的中醫有識之士,例如陳伯壇、盧覺愚、陳慶保、譚述渠、江一葦,都是傷寒派的名醫,曾經在香港講學,設館行醫,推廣傷寒學,在香港播下傷寒學的種籽,可是限於歷史條件,至今還未成氣候。傷寒派學術思想有人尊崇,其理法方藥的優勢受到推舉,而流派就有待催生。

                             趙醫師
                             2012年2月2日


 

請注意:

本網站由醫師所提供的藥方,僅給讀者參考。如果讀者正在服食其他藥物,或身患其他疾病,更須經註冊中醫/西醫同意才可服用。我們恕不負上任何責任。

趙生健康網 謹啟

頂部目錄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