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灸醫學

內科病症


1)中風(中經絡)

中風是一種常見的急性疾病,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或神識稍昧,口角歪斜為主症。多發生於中、老年人。
古代文獻從其發病急驟和症狀特症,而有“卒中”、“厥症”、“偏枯”等名稱。臨床按病位深淺及病情輕重,分為中經絡及中臟腑症狀,作為辨證和治療依據。
相當於西醫學的急性腦血管病,如腦梗塞、腦出血、腦栓塞、蛛網膜下腔出血等範疇。

{辨證}
1.中風先兆:中風多因氣血上逆為病,故有眩暈,心悸、肢麻,手足乏力、舌强等症狀。
2.中經絡:病在經絡,未見臟腑,或臟腑功能漸見恢復,而經絡氣血仍然阻滯。症見:半身不遂,肌膚不仁,舌强言蹇,口角歪斜,脈弦滑等。

{治療}針灸
中經絡
半身不遂
治法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輔以太陽、少陽經穴。一般均刺病側穴,也有先針健側,後針病側,即“補健側,瀉患側”的治法,適用於病程較久者。
處方
上肢:肩髃、曲池、手三里、外關、合谷
下肢:環跳、陽陵泉、足三里、解溪、昆侖
口角歪斜
治法取手足陽明經穴為主。初起單刺病側,病久可左右均刺。
處方地倉、頰車、合谷、內庭、太沖

{醫案}
郭婆婆,生於1947年4月,婚姻狀況:已婚,住東涌逸東邨。職業:主婦。2010年6月30日到診,病歷編號:8049XX號。
病證6月初在家中突然暈倒,由救護車送去瑪嘉烈醫院,診斷為缺血性中風。經診治後雖神志清醒,但左半身不遂、口角歪斜、言語不清而前來求診。由家人代述:左半身無力,言語不清,汗出多、飲食可,睡眠欠佳,舌紅、苔白、脈弦細。證屬太陰、少陰、厥陰經病證,營衛不和,經脈受阻,治以温經通絡,調和營衛。方藥選用《傷寒論》之“桂枝湯加黃蓍"、加浮小麥、生石決明、生牡蠣,並結合針灸治療。
處方桂枝五錢、白芍三錢、炙甘草二錢、乾薑錢半、紅棗一枚、甘肅蓍五錢、浮小麥一兩、生石決明一兩、生牡蠣一兩。每天一劑,連續服用三十天。針刺穴位:參照中風中經絡處方取穴,每隔三天針灸一次,共針十次。
結果連續治療三個月後,半身不遂、口角歪斜明顯改善,說話清晰。
醫話郭婆婆患的太陰、少陰、厥陰經病證,營衛不和,經脈受阻,治以温經通絡,調和營衛。方藥選用《傷寒論》之“桂枝湯加黃蓍"、加浮小麥、生石決明、生牡蠣,並結合針灸治療,療效顯著。

(醫案中病人的個人資料包括姓名、住址均非真實)

                           趙醫師
                           整理於2012年9月17日
返回

2)中風(中臟腑)

{辨證}
1.中風先兆:中風多因氣血上逆為病,故有眩暈,心悸、肢麻,手足乏力、舌强等症狀。
2.中臟腑:病變深中臟腑。症見:突然昏仆、神志不清,並見半身不遂,舌强失語,口角歪斜等。根据病因、病機不同,又可分為閉證和脫證。
閉證:多因氣火沖逆,肝風煽張,痰濁壅盛。症見:神志昏昧,牙關緊閉,兩手緊握,面赤氣粗,喉中痰鳴,二便不通,脈弦滑而數。
脫證:由於真氣衰微,元陽暴脫。症見:目合口張,鼻鼾息微,四肢逆冷,脈象細弱等。如見汗出如油,兩顴淡紅,脈微欲絶或浮大無根,為真陽外越之危候。

{治療}針灸
中臟腑
閉證
治法取督脈和十二井穴為主。毫針刺用瀉法。
處方人中、十二井穴、太沖、豐隆、內關。

{醫案}
湯先生,生於1939年2月,婚姻狀況:已婚,住九龍城成安樓。職業:退休。2011年7月15日到診,病歷編號:8063XX號。
病證5月後旬在家中突然暈倒,由家人送去聯合醫院急症室,診斷為出血性腦中風。經診治後已回覆清醒,但左半身不遂,常嗜睡、口角歪斜、呼吸聲粗而前來求診。由家人代述:左半身乏力,嗜睡,吐白色痰涎,量多,進食少,大便硬,約2~3天一行,舌淡紅、苔白、脈弦滑。證屬太陰、少陰、厥陰經病證,陽虛濕困,痰濁阻絡,治以温陽通絡,化濕祛痰。方藥選用《傷寒論》之“麻黃附子細辛湯"加白術、北杏仁、乾薑、紅棗、僵蠶、生麥芽,並結合針灸治療。
處方炙麻黃三錢、熟附子錢半、細辛根半錢、北杏仁三錢、乾薑錢半、紅棗一枚、白術一兩、僵蠶二錢、生麥芽一兩。每天一劑,連續服用三十天。針刺穴位:參照中風中臟腑處方取穴,每隔三天針灸一次,共針十次。
結果連續治療一個月後,左腳能水平移動、口角歪斜、嗜睡、吐痰涎等情況已有明顯改善,並能說簡單句子。囑繼續接受治療。
醫話湯先生患的太陰、少陰、厥陰經病證,陽虛濕困,痰濁阻絡,治以温陽通絡,化濕祛痰。方藥選用《傷寒論》之“麻黃附子細辛湯”加白術、北杏仁、乾薑、紅棗、僵蠶、生麥芽,並結合針灸治療對中風患者功效明顯。

(醫案中病人的個人資料包括姓名、住址均非真實)

                           趙醫師
                           整理於2012年9月17日
返回

3)眩暈

通稱頭暈眼花,是一種常見的症狀。輕者發作短暫,平臥閉目片刻即安;重者如乘坐舟車,旋轉起伏不定,以致站立不穏。或時輕時重,兼見他證。而遷延不癒。
本證可見於高血壓、動脈硬化、貧血、神經官能症、耳源性眩暈等疾病。   

{辨證}
頭暈旋轉,兩目昏黑,泛泛欲吐,甚至昏眩欲仆。如兼見神疲乏力,面色(白光)白,心悸失眠,舌淡脈細者,為氣血不足;如見腰酸腿軟,舌紅脈弦,因恼怒而發作,多為肝陽上亢;若胸痞,惡心嘔吐,食慾不振,心煩,苔厚膩,脈滑者,為痰濕中阻。   

{治療}針灸
1. 氣血不足
治法以補益脾胃為主。毫針刺用補法,可灸。
處方脾俞、足三里、氣海、血海
2. 肝陽上亢
治法以清潜肝陽為主。毫針刺用瀉法。
處方肝俞、腎俞、行間、俠溪、太溪
3. 痰濕中阻
治法以運脾化痰為主。毫針刺用平補平瀉法。
處方豐隆、中脘、內關、頭維、足三里。

{醫案}
蔡小姐,生於1969年5月,婚姻狀況:已婚,住美孚新邨。職業:主婦。2012年5月20日到診,病歷編號:8064XX號。
病證患糖尿病病史20餘年,服用降糖藥物,血糖仍未能控制理想。近日起床時覺房間不停旋轉,需閉目躺卧片刻才止。經耳鼻喉專科診斷為“耳水不平衡",服藥後情況未有改善,而前來求診。體型肥胖,早上痰多色白,飲食一般,大便不成形,一天2次,舌淡體胖、苔薄白、脈弦滑。證屬太陰、少陰經病症,痰濕中阻,氣化不利,治以行氣温中,化痰止暈。方藥選用《金匱要略》之“五苓散”加玄參、蒼術、粟米芯、山茱萸,並結合針灸治療。
處方豬苓錢半、茯苓三錢、桂枝五錢、澤瀉三錢、白術四錢、蒼術三錢、玄參三錢、粟米芯一兩、山茱萸二錢。每天一劑,連續服用三十天。針刺穴位:參照眩暈處方取穴,每隔三天針灸一次,共針十次。
結果經治療一個月後,眩暈已癒,血糖已降至可接受範圍。囑每月覆診一次。
醫話蔡小姐患的太陰、少陰經病症,痰濕中阻,氣化不利,治以行氣温中,利水化痰。方藥選用《傷寒論》之“五苓散"加玄參、蒼術、粟米芯、山茱萸,並結合針灸治療,療效顯著。

(醫案中病人的個人資料包括姓名、住址均非真實)

                           趙醫師
                           整理於2012年9月17日
返回

4)高血壓

高血壓是指在安靜狀態下,收縮壓高於140mmHg,舒張壓高於90 mmHg而言。臨床可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高血壓。
本病早期可無症狀,或有頭痛、頭暈、頭脹、耳鳴、心悸、失眠等。後期除表現上述症狀外,還可累及心、腦、腎等器官,出現這些器官的某些症狀。

{治療}針灸
處方曲池透少海、太沖透涌泉、足三里。
隨證配穴頭痛:印堂、太陽;
      失眠:安眠、神門;
      心悸:郄門、內關。

{醫案}
馮女士,生於1969年1月,婚姻狀況:已婚,住觀塘樂華邨,職業:主婦。2010年7月8日到診,病歷編號8050XX號。
病證近月來經常頭暈、頭痛、心悸,到醫院身體檢查,結果顯示:血壓175/95mmHg,其餘正常,因不願服用西藥而前來求診。有口腔潰瘍,睡眠、飲食可,大便2~3天一行,小便正常,舌紅、苔薄白,脈弦數。證屬太陰、少陰經失調,里熱上犯,治以清泄里熱,軟化血管,方藥選用《傷寒論》之“瀉心湯”加豨簽草、夏枯草、益母草、紅絲線、白茅根,並結合針灸治療。
處方熟大黃錢半、黃連二錢、黃芩三錢、豨簽草五錢、夏枯草五錢、益母草五錢、紅絲線三錢、白茅根五錢。每天服一劑,連續服十天。針刺穴位:參照高血壓處方取穴,每隔三天針灸一次,共針三次。
結果服藥及針灸後,口腔潰瘍痊癒,大便通。血壓降至132/85mmHg。囑咐繼續接受治療。
醫話馮小姐的口腔潰瘍、高血壓證屬太陰、少陰經失調,里熱上犯,治以清泄里熱,軟化血管,方藥選用《傷寒論》之“瀉心湯”加豨簽草、夏枯草、益母草、紅絲線、白茅根,並結合針灸治療,功效顯著。

(醫案中病人的個人資料包括姓名、住址均非真實)

                           趙醫師
                           整理於2012年9月17日
返回

5)頭痛

頭痛指頭顱上半部的疼痛,是一種自覺症狀,常見於各種急、慢性疾病。涉及範圍很廣,本篇僅叙述風邪襲絡、肝陽上亢、氣血虧損以及瘀血阻絡等病因所致的頭痛,如屬他疾病的兼症,本篇不作叙述。
頭痛的發生常見於高血壓、偏頭痛、神經功能性頭痛,感染性發熱性疾患、以及眼、鼻、耳等病症。

{辨證}
1. 風邪襲絡:發作時痛勢陣作,如錐如刺,或抽掣、脹急。痛在巔頂或滿頭皆痛,一般無其他兼證,其痛無定處。反復發作,亦名“頭風”
2. 肝陽上亢:頭痛目眩,尤以頭之顳側巔頂為重,心煩善怒,面赤口苦,脈弦而數,舌質紅而苔黃。
3. 氣血不足:痛勢較緩,頭目昏重,神疲乏力,面色不華,操勞或用腦過度則加甚,脈細弱,舌質淡。
4. 血瘀阻絡:頭痛遷延日久,或有頭部外傷史。頭痛頭暈,痛有定處或如針刺,其勢纏綿,兼有神志遲鈍,健忘、心悸等症,舌紫暗或見瘀斑,脈澀或弦緊。

{治療}針灸
1. 風邪襲絡
治法按頭痛部分經取穴。毫針刺用瀉法留針。
處方巔頂部(厥陰經):百會、通天、太沖、阿是穴
   前頭部(陽明經):上星、頭維、合谷、阿是穴
   側頭部(少陽經):率谷、太陽、外關、阿是穴
   後頭部(太陽經):後頂、天柱、昆侖、阿是穴
2. 肝陽上亢
治法取足厥陰、少陽經為主。毫針刺用瀉法
處方百會、懸顱透率谷、俠溪、行間、太溪 3. 血瘀阻絡
治法參照風邪襲絡分經分部取穴。毫針刺用瀉法,留針。

{醫案}
鄧先生,生於1979年8月,婚姻狀況:未婚,住沙田第一城。職業:售貨員。2011年7月4日到診,病歷編號:8058XX號。
病證2天前不慎着涼後出現畏風、咽癢、口乾自行服食感冒藥後,今日情況加重而前來求診。自述:頭、肩部疼痛,痛如針刺,惡風、發熱、咳嗽,痰多色白、流清涕,飲食一般,二便正常,舌淡,苔薄白、脈浮緊。證屬太陽經表實證,外邪襲表,肺衞失宣,治以宣

請注意:

本網站由醫師所提供的藥方,僅給讀者參考。如果讀者正在服食其他藥物,或身患其他疾病,更須經註冊中醫/西醫同意才可服用。我們恕不負上任何責任。

趙生健康網 謹啟

頂部目錄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