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學說

臨床常用經方

1)太陽之為病,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2)太陽病,發熱汗出,惡風脈緩者,名為中風。
3)太陽病,或已發熱,或未發熱,必惡寒,體痛,嘔逆,脈陰陽俱緊者,名為傷寒。
4)傷寒一日,太陽受之。脈若靜者,為不傳。頗欲吐,若燥煩,脈數急者,為傳也。
5)傷寒二三日,陽明少陽證不見者,為不傳也。
6)太陽病,發熱而渴,不惡寒者,為溫病。若發汗已,身灼熱者,名風溫。風溫為病,脈陰陽俱浮,自汗出,身重,多眠睡,鼻息必鼾,語言難出。若被下者,小便不利,直視失溲,若被火者,微發黃色,劇則如驚癇,時瘛瘲,若火熏之。一逆尚引日,再逆促命期。
7)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發熱惡寒者,發於陰也。發於陽,七日愈。發於陰者,六日愈。以陽數七,陰數六故也。
8)太陽病,頭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經盡故也。若欲作再經者,針足陽明,使經不傳則愈。
9)太陽病,欲解時,從巳至未上。
10)風家,表解而不了了者,十二日愈。

11) 病人身大熱,反欲得衣者,熱在皮膚,寒在骨髓也;身大寒,反不欲近衣者,寒在皮膚,熱在骨髓也。
以上共11條,可視為太陽病總論。太陽病即表陽證,脈浮,頭項強痛而惡寒。 為此證最正确的概括特征。太陽病又可分為中風和傷寒二種類型,它們的區別,以自汗和無汗為主要鑒別點。中風由於自汗出,脈內水份被奪,故脈按之緩;傷寒以無汗,脈內血液充實,故脈按之緊。此外,另有一種形似太陽病的溫病,不過太陽病熱在表,雖發熱而必惡寒,溫病以熱盛於裡,故不惡寒但發熱而且渴,亦易區分。急性病初作,大都出現表證,表證有陰陽二類,太陽病即表陽證,少陰病即表陰證,最明顯的鑒別法,為發熱惡寒和無熱惡寒,即論中所謂〝病有發熱惡寒者,發於陽也,無熱惡寒者,發於陰也。〞此均關於辨證的重要事項,學者應熟記。胡希恕於此做一小結,是正告醫家,讀仲景書首先要具備正確入眼功夫,這便是以八網解六經,傷寒、中風、溫病、風溫等病證概念,在仲景書有明確科學的說明,是經方原有的理論體系的概念,是與《黃帝內經》不同的概念。真正讀懂這11條,再讀全書將變得容易理解。

以上11條體現了反複整理、反複臨床實踐的結果,因此俱有邏輯性、系統性、綱領性、也就最俱科學性。

小柴胡湯

《傷寒論》第37條: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卧者,外巳解也,設胸滿脇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傷寒論》第96條: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脇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脇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論》第97條: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脇下。正邪分争,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臟腑相聯,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傷寒論》第99條: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脇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論》第100條: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复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复發熱汗出而解。

《傷寒論》第103條: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傷寒論》第104條: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脇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巳而微利。此本柴胡湯證,下之巳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傷寒論》第144條: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論》第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复與柴胡湯,此雖巳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傷寒論》第229條: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脇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

《傷寒論》第231條: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脇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卧,一身及面眼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有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

《傷寒論》第232條:脈但浮,無余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傷寒論》第379條: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論》第394條:傷寒差以後,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第21條:諸黃,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湯。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并治》第1條:問曰: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鬱冒,三者大便難,何謂也?師曰: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痙。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鬱冒。亡津液胃燥,故令大便難。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并治》第2條:產婦鬱冒,其脈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复,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并治》第3條: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此為胃實,大承氣湯主之。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并治》附方(一):《千金方》三物黃芩湯:治婦人草蓐,自發露得風,四肢若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此湯主之。

〔《傷寒論》小柴胡湯共15條,金匱要略中4條,其中一條是千金方。〕

大柴胡湯

《傷寒論》第103條: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傷寒論》第136條:傷寒十余日,熱結在里,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脇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傷寒論》第165條: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金匱要略:第20章,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十)第12條: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傷寒論》大柴胡湯共3條,金匱要略1條。〕

四逆散

《傷寒論》第318條: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大青龍湯(杏子湯)

《傷寒論》第38條: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眶,此為逆也。

《傷寒論》第39條: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傷寒論》大青龍湯共2條。〕

小青龍湯

《傷寒論》第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咳嗽,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小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傷寒論》第41條: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服湯巳,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傷寒論》小青龍湯共2條。〕

 

趙生 醫師 整理
2021年1月2日

請注意:

本網站由醫師所提供的藥方,僅給讀者參考。如果讀者正在服食其他藥物,或身患其他疾病,更須經註冊中醫/西醫同意才可服用。我們恕不負上任何責任。

趙生健康網 謹啟

頂部目錄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