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希恕傷寒論方證
太陽病(表陽證)
(桂枝解外類33方)
1)桂枝湯 2)桂枝加桂湯 3)桂枝加葛根湯 4)瓜蔞桂枝湯 5)桂枝加黃芪湯6)黃芪芍藥桂枝苦酒湯 7)黃芪桂枝五物湯 8)桂枝厚樸杏子湯 9)桂枝甘草湯10)桂枝救逆湯 11)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 12)桂枝加龍骨牡蠣湯 13)桂枝去芍藥湯14)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 15)小建中湯 16)當歸建中湯 17)黃芪建中湯 18)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 19)桂枝人參湯 20)當歸四逆湯 21)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22)苓桂朮甘湯 23)苓桂棗甘湯 24)茯苓甘草湯 25)茯苓澤瀉湯 26)苓桂五味甘草湯 27)五苓散 28)防已茯苓湯 29)蜘蛛散 30)桂枝生薑枳實湯 31)桂枝茯苓丸 32)半夏散及湯 33)炙甘草湯
1)桂枝湯
《傷寒論》第12條:太陽中風,陽浮而陰弱,陽浮者,熱自發;陰弱者,汗自出。嗇嗇惡寒,浙浙惡風,翕翕發熱,鼻嗚乾嘔者,桂枝湯主之。
《傷寒論》第13條:太陽病,頭痛、發熱、汗出、惡風,桂枝湯主之。
《傷寒論》第15條:太陽病,下之後,其氣上衝者,可與枝枝湯,方用前法,若不上衝者,不得與之。
《傷寒論》第16條:太陽病三日,已發汗,若吐,若下,若溫針,仍不解者,此為壞病,桂枝不中與之也。觀其脈證,知犯何逆,隨證治之。
《傷寒論》第16條(續):桂枝本為解肌,若其人脈浮緊,發熱汗不出者。不可與之也。常須識此,勿令誤也。
《傷寒論》第24條:太陽病,初服桂枝湯,反煩不解者,先刺風池、風府,卻與桂枝湯則愈。
《傷寒論》第25條: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傷寒論》第42條:太陽病,外證未解,脈浮弱者,當以汗解,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44條:太陽病,外證未解,不可下也,下之為逆;欲解外者,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45條:太陽病,先發汗不解,而復下之,脈浮者不愈。浮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脈浮,故在外,當須解外則愈,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53條:病常自汗出,此為榮氣和,榮氣和者,外不諧,以衛氣不共榮氣諧和故爾。以榮行脈中,衛行脈外,復發其汗,榮衛和則愈,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54條:病人臟無他病,時發熱自汗出而不愈者,此衛氣不和也。先其時發汗則愈,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56條:傷寒不大便六七日,頭痛有熱者,與承氣湯;其小便清者,知不在裡,仍在表也,當須發汗;若頭痛者必衄,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57條:傷寒發汗已解,半日許復煩,脈浮數者,可更發汗,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91條:傷寒,醫下之,續得下利,清谷不止,身疼痛者,急當救裡;後身疼痛,清便自調者,急當救表。救裡宜四逆湯,救表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95條:太陽病,發熱汗出者,此為榮弱衛強,故使汗出,欲救邪風者,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164條: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傷寒論》第234條:陽明病,脈遲、汗出多、微惡寒者,表未解也,可發汗,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240條: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當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276條:太陰病,脈浮者,可發汗,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372條: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裡,乃攻其表。溫裡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387條:吐利止,而身痛不休者,當消息和解其外,宜桂枝湯小和之。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並治》第8條:產後風,續之數十日不解,頭微痛,惡寒,時時有熱,心下悶,乾嘔,汗出。雖久,陽旦證續在耳,可與陽旦湯(即桂枝湯,方見下利中)。
- 1.
《傷寒論》第117條: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衝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更加桂二兩也。
《金匱要略‧奔豚氣病脈證並治》第8條:發汗後,燒針令其汗,針處被寒,核起而赤者,必發奔豚,氣從少腹上至心,灸其核上各一壯,與桂枝加桂湯主之。
- 1.
《傷寒論》第14條: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
4)瓜蔞桂枝湯方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並治》第11條:太陽病,其證備,身體強,幾幾然,脈反沉遲,此為痙,瓜蔞桂枝湯主之。
- 1.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第29條:黃汗之病,兩脛自冷,假令發熱,此屬歷節;食已汗出,又身常暮卧盜汗出者,此勞氣也;若汗出已反發熱者,久久其身必甲錯;發汗不止者,必生惡瘡。若身重汗出已輒輕者,久久必身眶,眶即胸中痛,又從腰以上,必汗出,下無汗,腰臗弛痛,如有物在皮中狀,劇者不能食,身疼重,煩躁,小便不利,此為黃汗,桂枝加黃蓍湯主之。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並治》第16條:諸病黃家,但利其小便;假令脈浮,當以汗解之,宜桂枝加黃蓍湯主之。
- 1.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第28條:問曰:黃汗之為病,身體腫,發熱汗出而渴,狀如風水,汗沾衣,色正黃如柏汁,脈自沉,何從得之?師曰:以汗出入水中浴,水從汗孔入得之,宜蓍芍桂酒湯主之。
- 1.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2條:血痹,陰陽俱微,寸口關上微,尺中小緊,外證身體不仁,如風痹狀,黃蓍桂枝五物湯主之。
- 1.
《傷寒論》第18條:喘家作,桂枝加厚樸、杏子佳。
《傷寒論》第43條:太陽病,下之微喘者,表未解故也,桂枝加厚樸杏子湯主之。
- 1.
《傷寒論》第64條:發汗過多,其人叉手自冒心,心下悸欲得按者,桂枝甘草湯主之。
10) 桂枝救逆湯方
《傷寒論》第112條:傷寒脈浮,醫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卧起不安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
《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並治》第12條:火邪者,桂枝去芍藥加蜀漆龍骨牡蠣救逆湯主之。
- 11.
《傷寒論》第118條:火逆下之,因燒針煩躁者,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方主之。
- 11.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8條: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陰頭寒,目眩,髮落,脈極虛芤遲,為清谷、亡血、失精。脈得諸芤動微緊,男子失精,女子夢交,桂枝龍骨牡蠣湯主之(《脈經》:桂枝後有〝加〞字)。
- 11.
《傷寒論》第21條: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 11.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並治》附方(四):《千金》桂枝去芍藥加皂莢湯治肺痿,吐涎沫。
- 11.
《傷寒論》第100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論》第102條:傷寒二三日,心中悸而煩者,小建中湯主之。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13條:虛勞裡急,悸,衄,腹中痛,夢失精,四肢酸痛,手足煩熱,咽乾口燥,小建中湯主之。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18條:婦人腹中痛,小建中湯主之。
- 11.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治》附方(二):(千金)內補當歸建中湯, 治婦人產後虛贏不足。腹中刺痛不止,吸吸少氣,或苦少腹拘急,攣痛引腰背,不能食飲,產後一月,日得四五劑為善。令人強壯,宜。
- 11.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14條:虛勞裡急,諸不足,黃蓍建中湯主之。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並治》第22條:男子黃,小便自利,當與虛勞小建中湯。
18)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方
《傷寒論》第62條:發汗後,身疼痛,脈沉遲者,桂枝加芍藥生薑各一兩人參三兩新加湯主之。
19)桂枝人參湯方
《傷寒論》第163條:太陽病,外證未除,而數下之,遂恊熱而利,利下不止,心下痞硬,表裡不解者,桂枝人參湯主之。
20) 當歸四逆湯方
《傷寒論》第351條:手足厥寒,脈細欲絕者,當歸四逆湯主之。
21) 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方
《傷寒論》第352條:其人內有久寒者,宜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薑湯。
22) 苓桂朮甘湯方
《傷寒論》第67條:傷寒,若吐若下後,心下逆滿、氣上衝胸、起則頭眩、脈沉緊,發汗則動經,身為振振搖者,茯苓桂枝白朮甘草湯主之。
《傷寒論》第160條:傷寒吐下後,發汗、虛煩、脈甚微、八九日心下痞硬、脅下痛、氣上衝咽喉、眩冒、經脈動惕者,久而成痿。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16條: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苓桂朮甘湯主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17條: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金匱腎氣丸亦主之。
23) 苓桂棗甘湯方
《傷寒論》第65條:發汗後,其人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金匱要略‧奔豚氣病脈證治》第4條:發汗後,臍下悸者,欲作奔豚,茯苓桂枝甘草大棗湯主之。
24) 茯苓甘草湯方
《傷寒論》第73條: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傷寒論》第356條:傷寒厥而心下悸,宜先治水,當服茯苓甘草湯,却治其厥,不爾,水漬入胃,必作利也。
25) 茯苓澤瀉湯方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18條:胃反,吐而渴欲飲水者,茯苓澤瀉湯主之。
26) 苓桂五味甘草湯方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治》第36條:青龍湯下已,多唾,口燥,寸脈沉,尺脈微,手足厥逆,氣從小腹上衝胸咽,手足痹,其面翕熱如醉狀,因復下流陰股,小便難,時復冒者,與茯苓桂枝五味甘草湯,治其氣衝。
27) 五苓散方
《傷寒論》第71條:太陽病,發汗後,大汗出、胃中乾、煩躁不得眠、欲得飲水者,少少與飲之,令胃和則愈;若脈浮、小便不利、微熱消渴者,五苓散主之。
《傷寒論》第72條:發汗已,脈浮數、煩渴者,五苓散主之。
《傷寒論》第73條:傷寒,汗出而渴者,五苓散主之;不渴者,茯苓甘草湯主之。
《傷寒論》第74條:中風發熱,六七日不解而煩,有表裡證,渴欲飲水,水入則吐者,名曰水逆,五苓散主之。
《傷寒論》第141條: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若不差者,與五苓散。
《傷寒論》第156條:本以下之,故心下痞,與瀉心湯;痞不解,其人渴而口燥煩、小便不利者,五苓散主之。
《傷寒論》第244條:太陽病,寸緩、關浮、尺弱,其人發熱、汗出,復惡寒,不嘔,但心下痞者,此以醫下之也;如其不下者,病人不惡寒而渴者,此轉屬陽明也;小便數者,大便必硬,不更衣十日,無所苦也,渴欲飲水,少少與之,但以法救之;渴者,宜五苓散。
《傷寒論》第386條: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31條:假令瘦人臍下有悸,吐涎沫而癲眩,此水也,五苓散主之。
28) 防己茯苓湯方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第24條:皮水為病,四肢腫,水氣在皮膚中,四肢聶聶動者,防己茯苓湯主之。
29)蜘蛛散方
《金匱要略‧跌蹶手指臂腫轉筋狐疝蛔蟲病脈證治》第4條:陰狐疝氣者,偏有小大,時時上下,蜘蛛散主之。
30) 桂枝枳實生薑湯方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8條:心中痞,諸逆心懸痛,桂枝生薑枳實湯主之。
31) 桂枝茯苓丸方
《金匱要略‧婦女妊娠病脈證並治》第2條:婦人宿有癥病,經斷未及三月,而得漏下不止,胎動在臍上者,為癥痼害。妊娠六月勳者,前三月經水利時,胎也。下血者,後斷三月,衃也。所以血不者,其癥不去故也,當下其癥,桂枝茯苓丸主之。
32) 半夏散及湯方
《傷寒論》第313條:少陰病,咽中痛,半夏散及湯主之。
33) 炙甘草湯方
《傷寒論》第177條:傷寒脈結代,心勳悸,炙甘草湯主之。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附方(一):《千金翼》炙甘草湯:治虛勞不足,汗出而悶,脈結悸,行動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麻黃解表類13方)
1)麻黃湯 2)葛根湯 3)甘草麻黃湯 4)麻黃醇酒湯 5)半夏麻黃丸 6)葛根半夏湯 7)麻黃加朮湯 8)射乾麻黃湯 9)牡蠣湯方 10)桂枝麻黃各半湯 11)桂枝二麻黃一湯 12)小青龍湯 13)三黃湯
1)麻黃湯
《傷寒論》第35條: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傷寒論》第36條: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傷寒論》第37條: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傷寒論》第46條: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傷寒論》第51條: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傷寒論》第52條: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傷寒論》第55條: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傷寒論》第235條: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則愈,宜麻黃湯。
2)葛根湯
《傷寒論》第31條:太陽病,項背強幾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傷寒論》第32條: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第12條: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3)甘草麻黃湯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第25條:裡水,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4)麻黃醇酒湯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並治》附方:(二)千金麻黃醇酒湯:治黃疸。
5)半夏麻黃丸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第13條: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
6)葛根加半夏湯
《傷寒論》第33條: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7)麻黃加朮湯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第20條: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8)射乾麻黃湯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並治》第6條:咳而上氣,喉中水雞聲,射乾麻黃湯主之。
9)牡蠣湯方
《金匱要略‧瘧病脈證並治》附方(一):牡蠣湯(《外台秘方》),治牝瘧。
10)桂枝麻黃各半湯
《傷寒論》第23條: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11)桂枝二麻黃一湯
《傷寒論》第25條: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12)小青龍湯
《傷寒論》第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傷寒論》第41條: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小青龍湯主之。服湯已,渴者,此寒袪欲解也。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35條:咳逆倚息不得卧,小青龍湯主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23條: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7條: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13) 《千金》三黃湯方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附方:《千金》三黃湯: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終日不欲飲食。
(其它解表類5方)
1)防已黃芪湯 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3)葛根黃芩黃連湯 4)升麻鱉甲散5)升麻鱉甲去雄黃蜀椒湯
1)防己黃芪湯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第22條:風水,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蓍湯主之。腹痛者加芍藥。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並治》第22條:風濕,脈浮,身重,汗出惡風者,防己黃蓍湯主之。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附方:《外台》防己黃蓍湯:治風水,脈浮為在表,其人或頭汗出,表無他病,病者但下重,從腰以上為和,腰以下當腫及陰,難以屈伸。
2)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傷寒論》第28條: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
3)葛根黃芩黃連湯
《傷寒論》第34條:太陽病,桂枝證,醫反下之,利遂不止。脈促者,表未解也;喘而汗出者,葛根黃芩黃連湯主之。
4)升麻鱉甲散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14條:陽毒之為病,面赤斑斑如錦紋,咽喉痛,唾膿血,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主之。
5)升麻鱉甲去雄黃蜀椒湯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15條:陰毒之為病,面目青,身痛如被杖,咽喉痛。五日可治,七日不可治,升麻鱉甲湯去雄黃、蜀椒主之。
陽明病(裡陽證)
(表裡雙解類22方)
1)白虎加桂枝湯 2)桂枝加芍藥湯 3)桂枝加大黃湯 4)防已地黃湯 5)竹皮大丸方 6)土瓜根散 7)木防已湯 8)木防已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9)厚樸七物湯10)越婢湯 11)越婢加朮湯 12)越婢加半夏湯 13)大青龍湯 14)文蛤散方15) 小青龍加石膏湯 16)厚樸麻黃湯 17)麻杏石甘湯 18)桂枝二越婢一湯19) 麻杏苡甘湯 20)風引湯 21)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22)竹葉石膏湯
1)白虎加桂枝湯
《金匱要略‧瘧病脈證並治》第4條: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2)桂枝加芍藥湯
《傷寒論》第279條: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主之。
3)桂枝加大黃湯
《傷寒論》第279條:本太陽病,醫反下之,因爾腹滿時痛者,屬太陰也,桂枝加芍藥湯主之;大實痛者,桂枝加大黃主之。
4)防己地黃湯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附方:防己地黃湯:治病如狂狀,妄行,獨語不休,無寒熱,其脈浮。
5)竹皮大丸方
《金匱要略‧婦女產後病脈證治》第10條:婦人乳中虛、煩亂、嘔逆,安中益氣,竹皮大丸主之。
6)土瓜根散
《金匱要略‧婦女雜病脈證並治》第10條:帶下,經水不利,少腹滿痛,經一月再見者,土瓜根散主之。
7)木防己湯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24條: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8)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24條: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愈,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愈,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愈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9)厚樸七物湯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9條:病腹滿,發熱十日,脈浮而數,飲食如故,厚樸七物湯主之。
10)越婢湯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第23條: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11)越婢加朮湯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第5條:裡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朮湯主之。
12)越婢加半夏湯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並治》第13條: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13)大青龍湯
《傷寒論》第38條: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膶,此為逆也。
《傷寒論》第39條: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23條: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14)文蛤散方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19條: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傷寒論》第141條: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文蛤湯);若不差者,與五苓散。
15) 小青龍加石膏湯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並治》第14條: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16)厚樸麻黃湯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並治》第8條:咳而脈浮者,厚樸麻黃湯主之。
17)麻杏石甘湯
《傷寒論》第63條: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傷寒論》第162條: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18)桂枝二越婢一湯
《傷寒論》第27條: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19)麻杏苡甘湯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第21條: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20)風引湯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附方:風引湯:除熱癱癇。
21)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傷寒論》第262條:傷寒瘀熱在裡,身必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
22)竹葉石膏湯
《傷寒論》第397條:傷寒解後,虛贏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和解清裡類 3方)
1)柴胡加芒硝湯 2)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3)大柴胡湯
1)柴胡加芒硝湯
《傷寒論》第104條: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宜先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2)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傷寒論》第107條: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3)大柴胡湯
《傷寒論》第103條: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傷寒論》第136條:傷寒十余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脅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傷寒論》第165條: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12條: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清裡實熱類 44方)
1)白虎湯 2)白虎加人參湯 3)調胃承氣湯 4)小承氣湯 5)厚樸三物湯 6)大承氣湯 7)大黃甘草湯 8)麻子仁丸 9)瀉心湯 10)大黃黃連瀉心湯 11)附子瀉心湯12)大黃硝石湯 13)茵陳蒿湯 14)槴子豉湯 15)槴子甘草豉湯 16)槴子生薑豉湯 17)枳實槴子豉湯 18)槴子大黃湯 19)槴子厚樸湯 20)槴子柏皮湯 21)槴子乾薑湯 22)黃連阿膠湯 23)三物黃芩湯 24)白頭翁湯 25)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26)葦莖湯 27)薏苡附子敗醬草方 28)豬苓湯方 29)瓜蔞牡蠣散方 30)百合地黃湯 31)百合雞子黃湯方32)百合知母湯 33)百合滑石散方34)滑石赭石湯方 35)當歸貝母苦參丸方 36)桃核承氣湯 37)大黃牡丹皮湯方 38)抵當湯 39)已椒藶黃丸方 40)大陷胸丸方 41)葶藶大棗瀉肺湯方42)枳實芍藥散方43)排膿散方 44)小陷胸湯
1)白虎湯方
《傷寒論》第176條: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裡有寒,白虎湯主之。
《傷寒論》第219條: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白虎湯主之。
《傷寒論》第350條: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白虎湯主之。
2)白虎加人參湯方
《傷寒論》第26條: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論》第168條:傷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爆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論》第169條:傷寒無大熱、口煩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論》第170條: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論》第221條: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傷寒論》第222條: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論》第223條: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第26條: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3)調胃承氣湯
《傷寒論》第29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傷寒論》第70條:發汗後,惡寒者,虛故也;不惡寒,但熱者,實也,當和胃氣,與調胃承氣湯。
《傷寒論》第94條:太陽病未解,脈陰陽俱停,必先振慄,汗出而解;但陽脈微者:先汗出而解;但陰脈微者,下之而解。若欲下之,宜調胃承氣湯。
《傷寒論》第105條:傷寒十三日不解,過經譫語者,以有熱也,當以湯下之。若小便利者,大便當硬,而反下利,脈調和者,知醫以丸藥下之,非其治也。若自下利者,脈當微厥,今反和者,此為內實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傷寒論》第123條: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心下溫溫欲吐而胸中痛,大便反溏,腹微滿,鬱鬱微煩,先此時自極吐下者,與調胃承氣湯;若不爾者,不可與;但欲嘔、胸中痛、微溏者,此非柴胡湯證,以嘔故知極吐下也。調胃承氣湯。
《傷寒論》第207條:陽明病,不吐、不下、心煩者,可與調胃承氣湯。
《傷寒論》第248條:太陽病三日,發汗不解,蒸蒸發熱者,屬胃也,調胃承氣湯主之。
《傷寒論》第249條:傷寒吐後,腹脹滿者,與調胃承氣湯。
4)小承氣湯
《傷寒論》第208條: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瀸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泄下。
《傷寒論》第209條: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入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矢氣者,慎不可攻也。
《傷寒論》第213條:陽明病,其人多汗,以津液外出,胃中燥,大便必硬,硬則譫語,小承氣湯主之。若一服譫語止者,更莫復服。
《傷寒論》第214條:陽明病,譫語、發潮熱、脈滑而疾者,小承氣湯主之。因與承氣湯一升,腹中轉氣者,更服一升,若不轉氣者,勿更與之。明日又不大便,脈反微澀者,裡虛也,為難治,不可更與承氣湯也。
《傷寒論》第250條:太陽病,若吐、若下、若發汗後,微煩、小便數、大便因硬者,與小承氣湯,和之愈。
《傷寒論》第251條:得病二—三日,脈微,無太陽、柴胡證,煩躁、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少者,雖不受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41條:下利譫語者,有燥屎也,小承氣湯主之。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附方(一):《千金翼》小承氣湯:治大便不通,噦數譫語。
5)厚樸三物湯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11條:痛而閉者,厚樸三物湯主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26條:支飲胸滿者,厚樸三物湯主之。
6)大承氣湯
《傷寒論》第208條: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有潮熱者,此外欲解,可攻裡也。手足瀸然汗出者,此大便已硬也,大承氣湯主之;若汗多,微發熱惡寒者,外未解也,其熱不潮,未可與承氣湯;若腹大滿不通者,可與小承氣湯,微和胃氣,勿令至大瀉下。
《傷寒論》第209條:陽明病,潮熱,大便微硬者,可與大承氣湯;不硬者,不可與之。若不大便六七日,恐有燥屎;欲知之法,少與小承氣湯,湯人腹中,轉矢氣者,此有燥屎也,乃可攻之;若不轉矢氣者,此但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攻之必脹滿不能食也。欲飲水者,與水則噦,其後發熱者,必大便復硬而少也,以小承氣湯和之;不轉氣者,慎不可攻也。
《傷寒論》第212條:傷寒若吐、若下後不解,不大便五六日,上至十余日,日晡所發潮熱,不惡寒,獨語如見鬼狀。若劇者,發則不識人,循衣摸床,惕而不安,微喘直視,脈弦者生,澀者死。微者,但發熱譫語者,大承氣湯主之。若一服利,則止後服。
《傷寒論》第215條:陽明病,譫語、有潮熱、反不能食者,胃中必有燥屎五六牧也,若能食者,但硬耳,宜大承氣湯下之。
《傷寒論》第217條:汗出譫語者,以有燥屎在胃中,此為風也。須下者,過經乃可下之;下之若早,語言必亂,以表虛裡實故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
《傷寒論》第220條:二陽併病,太陽證罷。但發潮熱、手足漐漐汗出、大便難而譫語者,下之則愈,宜大承氣湯。
《傷寒論》第238條:陽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煩,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滿,初頭硬,後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氣湯。
《傷寒論》第239條:病人不大便五六日,繞臍痛、煩躁、發作有時者,此有燥屎,故使不大便也。
《傷寒論》第240條:病人煩熱,汗出則解;又如瘧狀,日晡所發熱者,屬陽明也。脈實者,宜下之;脈浮虛者,宜發汗。下之與大承氣湯,發汗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241條:大下後,六七日不大便,煩不解,腹滿痛者,此有燥屎也。所以然者。本有宿食故也,宜大承氣湯。
《傷寒論》第242條:病人小便不利,大便乍難乍易,時有微熱,喘冒不能卧者,有燥屎也,宜大承氣湯。
《傷寒論》第251條:得病二三日,脈弱,無太陽、柴胡證,煩燥、心下硬;至四五日,雖能食,以小承氣湯,少少與微和之,令小安;至六日,與承氣湯一升。若不大便六七日,小便小者,雖不受食,但初頭硬,後必溏,未定成硬,攻之必溏;須小便利,屎定硬,乃可攻之,宜大承氣湯。
《傷寒論》第252條:傷寒六七日,目中不了了,睛不和,無表裡證,大便難,身微熱者,此為實也。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傷寒論》第253條:陽明病,發熱、汗多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傷寒論》第254條:發汗不解,腹滿痛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傷寒論》第255條:腹滿不減,減不足言,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傷寒論》第256條:陽明少陽合病,必下利,其脈不負者,為順也;負者,失也。互相克賊,名為負也。脈滑而數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傷寒論》第320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口燥咽乾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傷寒論》第321條:少陰病,自利清水,色純青,心下必痛,口乾燥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傷寒論》第322條:少陰病,六七日,腹脹、不大便,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第13條:痙為病,胸滿口噤,卧不著席,腳攣急,必齘齒,可與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21條:問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別之?師曰:寸口脈浮而大,按之反澀,尺中亦微而澀,故知有宿食,大承氣湯主之。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22條:脈數而滑者,實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23條:下利不欲食者,有宿食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37條:下利,三部脈皆平,按之心下堅者,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38條:下利,脈遲而滑者,實也,利未欲止,急下之,宜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39條:下利,脈反滑者,當有所去,下乃愈,宜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40條:下利已差,至其年月日時復發者,以病不盡故也,當下之,宜大承氣湯。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1條:問曰: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鬱冒,三者大便難,何謂也?師曰: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痙。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鬱冒。亡津液胃燥,故大便難。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2條:產婦鬱冒,其脈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3條: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此為胃實,大承氣湯主之。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7條:產後七八日,無太陽證,少腹堅痛,此惡露不盡;不大便,煩燥發熱,切脈微實,再倍發熱,日晡時煩躁不食,食則譫語,至夜即愈,宜大氣湯主之。熱在裡,結在膀胱也。
7)大黃甘草湯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17條:食已即吐者,大黃甘草湯主之。
8)麻子仁丸
《傷寒論》第247條:趺陽脈浮而澀,浮則胃氣強,澀則小便數;浮澀相搏,大便則硬,其脾為約,麻子仁丸主之。
9)瀉心湯
《金匱要略‧驚悸吐衄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17條:心氣不足,吐血衄血,瀉心湯主之。
10)大黃黃連瀉心湯
《傷寒論》第154條:心下痞,按之濡,其脈關上浮者,大黃黃連瀉心湯主之。
《傷寒論》第164條:傷寒大下後復發汗,心下痞、惡寒者,表未解也。不可攻痞,當先解表,表解乃可攻痞。解表宜桂枝湯,攻痞宜大黃黃連瀉心湯。
11)附子瀉心湯
《傷寒論》第155條:心下痞,而復惡寒汗出者,附子瀉心湯主之。
12)大黃硝石湯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並治》第19條: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裡實,當下之,宜大黃硝石湯。
13)茵陳蒿湯
《傷寒論》第236條: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漿者,此為瘀熱在裡,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傷寒論》第260條: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並治》第13條: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谷疸,茵陳蒿湯主之。
14)槴子豉湯
《傷寒論》第76條: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傷寒論》第77條: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梔子豉湯主之。
《傷寒論》第78條: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梔子豉湯主之。
《傷寒論》第81條:凡用梔子豉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傷寒論》第221條: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傷寒論》第228條: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梔子豉湯主之。
《傷寒論》第375條: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梔子豉湯。
15)槴子甘草豉湯
《傷寒論》第76條: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16)槴子生薑豉湯
《傷寒論》第76條: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梔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梔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梔子生薑豉湯主之。
17)枳實槴子豉湯
《傷寒論》第393條:大病差後,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內大黃如博棋子五六牧,服之愈。
18)槴子大黃湯
《傷寒論》第393條:大病差後,勞復者,枳實梔子豉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內大黃如博棋子五六牧,服之愈。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並治》第15條:酒黃疸,心中懊憹,或熱痛,梔子大黃湯主之。
19)槴子厚樸湯
《傷寒論》第79條:傷寒下後心煩、腹滿、卧起不安者,梔子厚樸湯主之。
20)槴子柏皮湯
《傷寒論》第261條:傷寒身黃發熱,梔子柏皮湯主之。
21)槴子乾薑湯
《傷寒論》第80條: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梔子乾薑湯主之方。
22)黃連阿膠湯
《傷寒論》第303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以上,心中煩、不得卧,黃連阿膠湯主之。
23)三物黃芩湯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治》附方(一):《千金》三物黃芩湯:治婦人草褥,自發露得風,四肢苦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此湯主之。
24)白頭翁湯
《傷寒論》第371條:熱利下重者,白頭翁湯主之。
《傷寒論》第373條:下利欲飲水者,以有熱故也,白頭翁湯主之。
25)白頭翁加甘草阿膠湯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11條:產後下利虛極,白翁加甘草阿膠湯主之。
26)葦莖湯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並治》附方(六):《千金》葦莖湯:治咳有微熱,煩滿,胸中甲錯,是為肺癰。
27)薏苡附子敗醬草方
《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並治》第3條:腸癰之為病,其身甲錯,腹皮急,按之濡,如腫狀,腹無積聚,身無熱,脈數,此為腸內有癰膿,薏苡附子敗醬散主之。
28)豬苓湯方
《傷寒論》第221條: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傷寒論》第222條: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論》第223條: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傷寒論》第224條:陽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與豬苓湯,以汗多胃中燥,豬苓湯復利其小便故也。
《傷寒論》第319條:少陰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嘔、渴,心煩、不得眠者,豬苓湯主之。
29)瓜蔞牡蠣散方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7條:百合病,渴不差者,瓜蔞牡蠣湯主之。
30)百合地黃湯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5條:百合病,不經吐、下、發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黃湯主之。
31)百合雞子黃湯方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4條:百合病,吐之後者,用後方主之。
32)百合知母湯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2條:發汗後者,百合知母湯主之。
33)百合滑石散方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8條:百合病,變發熱者,百合滑石散主之。
34)滑石代赭湯方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3條:百合病,下之後者,滑石代赭湯主之。
35)當歸貝母苦參丸方
《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治》第7條:妊娠,小便難,飲食如故,當歸貝母苦參丸主之。
36)桃核承氣湯
《傷寒論》第106條:太陽病不解,熱結膀胱,其人如狂,血自下,下者愈,其外不解者,尚未可攻,當先解其外。外解已,但少腹急結者,乃可攻之,宜桃核承氣湯。
37)大黃牡丹皮湯方
《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並治》第4條:腸癰者,少腹腫痞,按之即痛如淋,小便自調,時時發熱,自汗出,復惡寒,其脈遲緊者,膿未成,可下之,當有血;脈洪數者,膿已成,不可下也。大黃牡丹皮湯主之。
38)抵當湯
《傷寒論》第124條:太陽病,六七日,表證仍在,脈微而沉,反不結胸,其人發狂者,以熱在下焦,少腹當硬滿,小便自利者,下血乃愈。所以然者,以太陽隨經,瘀熱在裡故也。抵當湯主之。
《傷寒論》第125條:太陽病,身黃、脈沉結、少腹硬、小便不利者,為無血也;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血證諦也,抵當湯主之。
《傷寒論》第237條:陽明證,其人喜忘者,必有畜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喜忘。屎雖硬,大便反易,其色必黑者,宜抵當湯下之。
《傷寒論》第257條:病人無表裡證,發熱七八日,雖脈浮數者,可下之。假令已下,脈數不解,合熱則消谷善飢,至六七日,不大便者,有瘀血,宜抵當湯。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14條:婦人經水不利下,抵當湯主之。
39)已椒藶黃丸方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29條:腹滿,口舌乾燥,此腸間有水氣,己椒藶黃丸主之。
40)大陷胸丸方
《傷寒論》第131條:病發於陽,而反下之,熱入因作結胸;病發於陰,而反下之,因作痞也。所以成結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結胸者,項亦強,如柔痙狀,下之則和,宜大陷胸丸。
41)葶藶大棗瀉肺湯方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並治》第11條:肺癰,喘不得卧,葶藶大棗瀉肺湯方主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27條:支飲不得息,葶藶大棗瀉肺湯方主之。
42)枳實芍藥散方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5條:產後腹痛,煩滿不得卧,枳實芍藥散主之。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6條:師曰:產婦腹痛,法當以枳實芍藥散,假令不愈者,此為腹中有乾血著臍下,宜下瘀血湯主之。亦主經水不利。
43)排膿散方
本方出自《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並治》篇,亦有方無證,從其方名和藥物組成看,知為治瘡癰之劑。此於枳實芍藥散加排膿的桔梗,故治枳實芍藥散證而有癰膿者。
44) 小陷胸湯方
《傷寒論》第138條:小結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則痛,脈浮滑者,小陷胸湯主之。
(少陽經9條)
1)小柴胡湯 2)小柴胡去法夏加瓜蔞 3)柴胡桂枝湯 4)四逆散方 5)黃芩湯6)黃芩加法夏生薑湯 7)當歸散 8)奔豚湯 9)桔梗湯
1)小柴胡湯
《傷寒論》第37條:太陽病,十日以去,脈浮細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脅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傷寒論》第96條: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脅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論》第97條: 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脅下。正邪分争,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臟腑相聯,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傷寒論》第99條: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論》第100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論》第101條: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卻復發熱汗出而解。
《傷寒論》第103條: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傷寒論》第104條: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脅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湯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傷寒論》第144條: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論》第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卻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傷寒論》第229條: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脅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
《傷寒論》第230條:陽明病,脅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傷寒論》第231條: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脅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
《傷寒論》第232條:脈但浮,無余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傷寒論》第266條:本太陽病不解,轉入少陽者,脅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
《傷寒論》第267條: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傷寒論》第379條: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論》第394條:傷寒差以後,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並治》第21條:諸黃,腹痛而嘔者,宜柴胡湯。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並治》第1條:問曰:新產婦人有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鬱冒,三者大便難,何謂也?師曰: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痙。亡血復汗,寒多,故令鬱冒。亡津液胃燥,故令大便難。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並治》第2條:產婦鬱冒,其脈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復,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並治》第3條: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者,此為胃實,大承氣湯主之。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並治》附方(一):《千金方》三物黃芩湯:治婦人草蓐,自發露得風,四肢若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此湯主之。
2)小柴胡去半夏加瓜蔞湯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並治》附方(二):柴胡去半夏加瓜蔞湯,治瘧病發渴者,亦治勞瘧。
3)柴胡桂枝湯
《傷寒論》第146條: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附方(二):《外台》柴胡桂枝湯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4)四逆散方
《傷寒論》第318條: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利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5)黃芩湯
《傷寒論》第172條: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6)黃芩加法夏生薑湯
《傷寒論》第172條:太陽與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與黃芩湯;若嘔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11條:乾嘔而利者,黃芩加半夏生薑湯主之。
7)當歸散方
《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治》第9條:婦人妊娠,宜常服當歸散主之。
8)奔豚湯
《金匱要略‧奔豚氣病脈證治》第2條:奔豚,氣上衝胸,腹痛,往來寒熱,奔豚湯主之。
9)桔梗湯
《傷寒論》第311條:少陰病二三日,咽痛者,可與甘草湯;不差,與桔梗湯。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並治》第12條:咳而胸滿,振寒,脈數,咽乾,不渴,時出濁唾腥臭,久久吐膿如米粥者,為肺癰,桔梗湯主之。
太陰經 (裡陰證)
(溫裡袪飲類 37條)
1)乾薑附子湯 2)理中湯 3)四逆湯 4)通脈四逆湯 5)四逆加人參湯 6)茯苓四逆湯7)附子湯 8)附子粳米湯 9)薏苡附子湯 10)瓜蔞瞿麥丸 11)大黃附子湯 12)八味腎氣丸方 13)小半夏湯 14)小半夏加茯苓湯方 15)半夏厚樸湯 16)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丸方 17)大建中湯 18)乾薑人參半夏丸 19)吳茱萸湯 20)生薑甘草湯 21)麥門冬湯22)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 23)苓甘五味薑辛湯 24)苓甘五味薑辛夏湯 25)苓甘五味薑辛夏杏湯 26)苓甘五味薑辛夏杏大黃湯 27)茯苓杏仁甘草湯方 28)覆花赭石湯29) 橘皮枳實生薑湯 30)橘皮竹茹湯 31)排膿湯方 32)枳實薤白桂枝湯方 33)豬苓散方34)澤瀉湯方 35)赤石脂禹餘糧方 36)甘麥大棗湯 37)桃花湯
1)乾薑附子湯
《傷寒論》第61條:下之後,復發汗,晝日煩躁不得眠,夜而安靜,不嘔、不渴、無表證、脈沉微、身無大熱者,乾薑附子湯主之。
2)理中湯或丸
《傷寒論》第159條: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傷寒論》第386條:霍亂,頭痛、發熱、身疼痛、熱多欲飲水者,五苓散主之;寒多不用水者,理中丸主之。
《傷寒論》第396條:大病差後,喜唾,久不了了,胸上有寒,當以丸藥溫之,宜理中丸。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5條:胸痹,心中痞,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韮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3)四逆湯方
《傷寒論》第29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傷寒論》第92條:病發熱、頭痛、脈反沉,若不差,身體疼痛,當救其裡,四逆湯方。
《傷寒論》第225條:脈浮而遲,表熱裡寒,下利清谷者,四逆湯主之。
《傷寒論》第323條:少陰病,脈沉者,急溫之,宜四逆湯。
《傷寒論》第324條:少陰病,飲食入口則吐,心中溫溫欲吐,復不能吐,始得之,手足寒、脈弦遲者,此胸中實,不可下也,當吐之;若膈上有寒飲,乾嘔者,不可吐也,當溫之,宜四逆湯。
《傷寒論》第353條:大汗出,熱不去,內拘急,四肢疼,又下利厥逆而惡寒者,四逆湯主之。
《傷寒論》第354條:大汗,若大下利而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傷寒論》第372條:下利腹脹滿,身體疼痛者,先溫其裡,乃攻其表。溫裡宜四逆湯,攻表宜桂枝湯。
《傷寒論》第377條:嘔而脈弱,小便復利,身有微熱,見厥者難治,四逆湯主之。
《傷寒論》第388條:吐利、汗出、發熱惡寒、四肢拘急、手足厥冷者,四逆湯主之。
《傷寒論》第389條:既吐且利,小便復利而大汗出,下利清谷,內寒外熱,脈微欲絕者,四逆湯主之。
4)通脈四逆湯
《傷寒論》第317條:少陰病,下利清谷,裡寒外熱,手足厥逆,脈微欲絕,身反不惡寒,其人面色赤,或腹痛,或乾嘔,或咽痛,或利止脈不出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傷寒論》第370條:下利清谷,裡寒外熱,汗出而厥者,通脈四逆湯主之。
5)四逆加人參湯
《傷寒論》第385條:惡寒、脈微而復利,利止,亡血也,四逆加人參湯主之。
6)茯苓四逆湯
《傷寒論》第69條:發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煩躁者,茯苓四逆湯主之。
7)附子湯
《傷寒論》第304條:少陰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惡寒者,當灸之,附子湯主之。
《傷寒論》第305條:少陰病,身體痛,手足寒,骨節痛,脈沉者,附子湯主之。
8)附子粳米湯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10條:腹中寒氣,雷嗚切痛,胸脅逆滿,嘔吐,附子粳米湯主之。
9)薏苡附子散方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7條:胸痹,緩急者,薏苡附子散主之。
10)瓜蔞瞿麥丸
《金匱要略‧消渴小便不利淋病脈證治》第10條:小便不利者,有水氣,其人苦渴,瓜蔞瞿麥丸主之。
11)大黃附子湯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15條:脅下偏痛,發熱,其脈緊弦,此寒也,以溫藥下之,宜大黃附子湯。
12)八味腎氣丸方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附方:崔氏八味丸:治腳氣上入,少腹不仁。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15條:虛勞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八味腎氣丸主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17條:夫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
《金匱要略‧消渴小便利淋病脈證並治》第3條:男子消渴,小便反多,以飲一斗,小便一斗,腎氣丸主之。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19條:問曰:婦人病,飲食如故,煩熱不得卧,而反倚息者,何也?師曰:此名轉胞,不得溺也。以胞系了戾,故致此病,但利小便則愈,宜腎氣丸主之。
13)小半夏湯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28條:嘔家本渴,渴者為欲解。今反不渴,心下有支飲故也,小半夏湯主之。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並治》第20條:黃疸病,小便色不變,欲自利,腹滿而喘,不可除熱,熱除必噦。噦者,小半夏湯主之。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12條:諸嘔吐,谷不得下者,小半夏湯主之。
14)小半夏加茯苓湯方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30條:卒嘔吐,心下痞,膈間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41條:先渴後嘔,為水停心下,此屬飲家,小半夏加茯苓湯主之。
15)半夏厚樸湯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5條:婦人咽中如炙胬,半夏厚樸湯主之。
16)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丸方
《傷寒論》第66條:發汗後,腹脹滿者,厚樸生薑半夏甘草人參湯主之。
17)大建中湯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14條:心胸中大寒痛,嘔不能飲食,腹中寒,上衝皮起,出見有頭足,上下痛而不可触近,大建中湯主之。
18)乾薑人參半夏丸方
《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第6條:妊娠嘔吐不止,乾薑人參半夏丸主之。
19)吳茱萸湯
《傷寒論》第243條:食谷欲吐,屬陽明也,吳茱萸湯主之。得湯反劇者,屬上焦也。
《傷寒論》第309條:少陰病,吐利,手足逆冷,煩躁欲死者,吳茱萸湯主之。
《傷寒論》第378條:乾嘔吐涎沫、頭痛者,吳茱萸湯主之。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8條:嘔而胸滿者,茱萸湯主之。
20)生薑甘草湯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並治》附方(三):《千金》生薑甘草湯:治肺痿,咳唾涎沫不止,咽燥而渴。
21)麥門冬湯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並治》第10條: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麥門冬湯主之。
22)甘草乾薑茯苓白朮湯
《金匱要略‧五臟風寒積聚病脈證並治》第16條:腎著之病,其人身體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狀,反不渴,小便自利,飲食如故,病屬下焦,身勞汗出,衣裡冷濕,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帶五千錢,甘薑苓朮湯主之。
23)苓甘五味薑辛湯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37條:衝氣即低,而反更咳胸滿者,用苓桂五味甘草湯去桂,加乾薑、細辛,治其咳滿。
24)苓甘五味薑辛夏湯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38條:咳滿即止,而更復滿,衝氣復發者,以細辛、乾薑為熱藥也,服之當遂渴,而渴反止者,為支飲也。支飲者,法當冒,冒者必嘔,嘔者復內半夏,以去其水。
25)苓甘五味薑辛夏杏湯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39條:水去嘔止,其人形腫者,加杏仁主之。其證應內麻黃,以其人遂痹,故不內之。若逆而內之者,必厥。所以然者,以其人血虛,麻黃發其陽故也。
26)苓甘五味薑辛夏杏大黃湯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40條:若面熱如醉,此為胃熱上衝熏其面,加大黃以利之。
27)茯苓杏仁甘草湯方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並治》第6條: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
28) 旋覆代赭湯方
《傷寒論》第161條:傷寒發汗、若吐、若下、解後,心下痞硬,噫氣不除者,旋覆代赭湯主之。
29)橘皮枳實生薑湯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並治》第6條:胸痹,胸中氣塞,短氣,茯苓杏仁甘草湯主之,橘枳薑湯亦主之。
30)橘皮竹茹湯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23條:噦逆者,橘皮竹茹湯主之。
31)排膿湯方
此方見於《金匱要略‧瘡癰腸癰浸淫病脈證並治》篇,但有方無證,就其方名,知為瘡癰排膿而設,由於來源於桔梗湯,若參照桔梗湯證而活用之,可無大錯。
32)枳實薤白桂枝湯方
《金匱要略‧胸痹心痛短氣病脈證治》第5條:胸痹,心中痞氣,留氣結在胸,胸滿脅下逆搶心,枳實薤白桂枝湯主之,人參湯亦主之。
33)豬苓散方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13條:嘔吐而病在膈上,後思水者,解,急與之。思水者,豬苓散主之。
34)澤瀉湯方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並治》第25條:心下有支飲,其人苦冒眩,澤瀉湯主之。
35)赤石脂禹餘糧方
《傷寒論》第159條:傷寒服湯藥,下利不止,心下痞硬,服瀉心湯已,復以他藥下之,利不止,醫以理中與之,利益甚。理中者,理中焦,此利在下焦,赤石脂禹餘糧湯主之。復不止者,當利其小便。
36)甘草小麥大棗湯方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6條:婦人臟躁,喜悲傷欲哭,象如神靈所作,數欠伸,甘麥大棗湯主之。
37)桃花湯方
《傷寒論》第306條:少陰病,下利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傷寒論》第307條:少陰病,二三日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下利不止、便膿血者,桃花湯主之。
(養血利水類8方)
1)當歸芍藥散 2)溫經湯 3)膠艾湯 4)當歸生薑羊肉湯 5)赤小豆當歸散 6)赤芍甘草湯 7)赤芍甘草附子湯 8)酸棗仁湯
1)當歸芍藥散
《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第5條:婦人懷妊,腹中絞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17條:婦人腹中諸疾痛,當歸芍藥散主之。
2)溫經湯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並治》第9條:問曰:婦人年五十,所病下利(血)數十日不止,暮即發熱,少腹裡急,腹滿,手掌煩熱,唇口乾燥,何也?師曰:此病屬帶下。何以故?。曾經半產,瘀血在少腹不去。何以知之?其證唇口乾燥,故知之,當以溫經湯主之。
3)膠艾湯
《金匱要略‧婦人妊娠病脈證並治》第5條:師曰:婦人有漏下者,有
半產後因續下血都不絕者,有妊娠下血者。假令妊娠腹中痛,為胞阻,膠艾湯主之。
4)當歸生薑羊肉湯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3條:產後腹中(絞)痛,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並治腹中寒疝、虛勞不足。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18條:寒疝,腹中痛及脅痛裡急者,當歸生薑羊肉湯主之。
5)赤小豆當歸散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治》第13條:病者脈數,無熱,微煩,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三四日,目赤如鳩眼,七八日目四眦黑,若能食者,膿已成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第16條:下血,先血後便,此近血也,赤小豆當歸散主之。
6)芍藥甘草湯
《傷寒論》第29條:傷寒脈浮、自汗出、小便數、心煩、微惡寒、腳攣急,反與桂枝湯欲攻其表,此誤也,得之便厥、咽中乾、煩躁吐逆者,作甘草乾薑湯與之,以復其陽。若厥愈足溫者,更作芍藥甘草湯與之,其腳即伸;若胃氣不和譫語者,少與調胃承氣湯;若重發汗,復加燒針者,四逆湯主之。
7)芍藥甘草附子湯
《傷寒論》第68條:發汗病不解,反惡寒者,虛故也,芍藥甘草附子湯主之。
8)酸棗仁湯
《金匱要略‧血痹虛勞病脈證並治》第17條:虛勞,虛煩不得眠,酸棗仁湯主之。
少陰經(表陰證)
1)麻黃附子甘草湯 2)麻黃附子湯 3)麻黃附子細辛湯 4)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 5)桂枝芍藥知母湯 6)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7)桂枝加附子湯 8)桂枝附子湯 9)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 10)甘草附子湯 11) 真武湯
1)麻黃附子甘草湯
《傷寒論》第302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日證,故微發汗也。
2)麻黃附子湯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第26條:水之為病,其脈沉小,屬少陰,浮者為風。無水虛脹者,為氣。水發其汗即已,脈沉者,宜麻黃附子湯;浮者宜杏子湯。
3)麻黃附子細辛湯
(第三十四頁)
《傷寒論》第301條: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4)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並治》第31條:氣分,心下堅,大如盤,邊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5)桂枝芍藥知母湯方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並治》第8條:諸肢節疼痛、身體尪贏,腳腫如脫,頭眩短氣,溫溫欲吐,桂枝芍藥知母湯主之。
6) 桂枝加附子湯
《傷寒論》第20條:太陽病,發汗,遂漏不止,其人惡風,小便難,四肢微急,難以屈伸者,桂枝加附子湯主之。
7)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
《傷寒論》第21條:太陽病,下之後,脈促胸滿者,桂枝去芍藥湯主之。
《傷寒論》第22條:若(脈)微,惡寒者,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主之。
8)桂枝附子湯
《傷寒論》第174條: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9)桂枝附子去桂加朮湯
《傷寒論》第174條:傷寒八九日,風濕相搏,身體疼煩,不能自轉側,不嘔、不渴、脈浮虛而澀者,桂枝附子湯主之。若其人大便硬、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朮湯主之。
10)甘草附子湯
《傷寒論》第175條:風濕相搏,骨節疼煩,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側痛劇,汗出短氣,小便不利,惡風不欲去衣,或身微腫者,甘草附子湯主之。
11)真武湯
《傷寒論》第82條:太陽病發汗,汗出不解,其人仍發熱,心下悸、頭眩、身瞷動、振振欲擗地者,真武湯主之。
《傷寒論》第316條:少陰病,二三日不已,至四五日,腹痛、小便不利、四肢沉重疼痛、自下利者,此為有水氣。其人或咳、或小便利、或不下利、或嘔者,真武湯主之。
厥陰經(半表半裡陰證)
1)烏梅丸 2)柴胡桂枝乾薑湯 3)黃連湯方 4)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5)半夏瀉心湯
6) 甘草瀉心湯 7)生薑瀉心湯 8)六物黃芩湯 9)黃土湯
1)烏梅丸
《傷寒論》第338條:傷寒,脈微而厥,至七八日膚冷,其人躁,無暫安時者,此為臟厥,非蛔厥也。蛔厥者,其人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者,此為臟寒。蛔上入其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蛔厥者,烏梅丸主之。又主久利。
《金匱要略‧跌蹶手指臂腫轉筋陰狐疝蛔蟲病脈證治》第7條:蛔厥者,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臟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常自吐蛔;第8條:蛔厥者,烏梅丸主之。
2)柴胡桂枝乾薑湯
《傷寒論》第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復下之,胸脅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金匱要略‧瘧病脈證並治》附方(三):柴胡桂薑湯方:治瘧寒多,微有熱。
3)黃連湯方
《傷寒論》第173條:傷寒,胸中有熱,胃中有邪氣,腹中痛,欲嘔吐者,黃連湯主之。
4)乾薑黃連黃芩人參湯
《傷寒論》第359條:傷寒,本自寒下,醫復吐下之,寒格,更逆吐下,若食入口即吐者,乾薑黃芩黃連人參湯主之。
5)半夏瀉心湯
《傷寒論》第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以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却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者,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10條:嘔而腸嗚,心下痞者,半夏瀉心湯主之。
6)甘草瀉心湯
《傷寒論》第158條:傷寒中風,醫反下之,其人下利,日數十行,谷不化,腹中雷嗚,心下痞硬而滿,乾嘔,心煩不得安。醫見心下痞,謂病不盡,復下之,其痞益甚。此非結熱,但以胃中虛,客氣上逆,故使硬也。甘草瀉心湯主之。
《金匱要略‧百合狐惑陰陽毒病脈證並治》第10條:狐惑之為病,狀
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卧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蝕於上部則聲嘎,甘草瀉心湯主之。
7)生薑瀉心湯
《傷寒論》第157條:傷寒汗出解之後。胃中不和,心下痞硬,乾噫食臭,脅下有水氣,腹中雷嗚,下利者,生薑瀉心湯主之。
8)六物黃芩湯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附方(二):《外台》黃芩湯:治乾嘔下利。
9)黃土湯
《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15條:下血,先便後血,此遠血也,黃土湯主之。
趙生 醫師 整理
2021年1月2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