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類方

《傷寒論》中的槴子類方

槴子為茜草科植物槴子的乾燥成熟果實。主要產於浙江、江西、褔建、湖南等中國長江以南各省。它味苦、性寒,具有瀉火除煩,清熱利尿,涼血解毒功效。用於肝膽濕熱鬱結所致黃疸、發熱、小便短赤;熱病熱鬱胸膈,煩熱燥扰,睡眠不安;血熱妄行之吐血、尿血及便血、血痢等症。現常用於治療肝炎、冠心病、發熱性疾病等。

主要成分為環烯醚萜苷、有機酸、色素、揮發性成分、多糖等。

藥理作用:

    1) 利膽排石作用                   2) 抗肝損傷作用

    3) 對酶活力的影響                 4) 對胰腺的作用

    5) 對腸胃的作用                   6)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7) 對中樞神經系統的作用           8) 解熱鎮痛抗炎作用

9) 對皮膚、軟組織的作用          10) 對病原微生物的作用

臨床應用:

1) 治療膽結石、膽囊炎 

2) 治療肝炎 

3) 治療脂肪肝 

4) 治療冠心病

5)用於止痛 

6)治療小兒發熱

7)治療軟組織損傷

8)治療尿路感染

 

槴子是中醫臨床的常用藥,用於心中煩熱、懊憹者。它在《傷寒論》中主要見於陽明經。

《傷寒論》中的槴子類方目錄

1) 槴子豉湯方

2) 槴子甘草豉湯方

3) 槴子生薑豉湯方

4) 枳實槴子豉湯方

5) 槴子大黃湯方

6) 槴子厚樸湯方

7) 槴子柏皮湯方

8) 槴子乾薑湯方

9) 大黃硝石湯方

10) 茵陳蒿湯方

1) 槴子豉湯方

【辨證要點】胸中窒塞而煩悶者。

【方劑組成】槴子、豆豉。

【方解】二物均屬苦寒除熱藥,并均有解煩的特能,合以為方,故治煩熱而心中懊憹者。

按:諸槴子豉湯服法後有“得吐者,止後服” 注語,臨床實踐證明,槴子諸方并非吐劑,考察本條所述,為治療汗、吐、下後的虛煩,更無複吐的道理,當是傳抄有誤,故應刪去。

【原文注釋】

《傷寒論》第76條: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槴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槴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槴子生薑豉湯主之。

注解:心中懊憹,謂心中煩悶不可名狀,實即心煩劇烈的意思。經過發汗、吐、下的治療後,實邪雖去,得遺熱未除,仍為陽明裏熱在上,并攻沖頭腦,因使虛煩不得眠。證之劇者,則更輾轉反側而心中懊憹,宜以槴子豉湯主之。若上證其人自覺虛怯少氣者,則宜槴子甘草豉湯主之;若上證又見嘔者,則宜槴子生薑豉湯主之。

按:此所謂虛煩是對實煩而言,不要以為本方能治虛,本條所述,即炎症或充血而使腦受刺激的劇烈證候。

《傷寒論》第77條:發汗,若下之,而煩熱胸中窒者,槴子豉湯主之。

注解:胸中窒,即指胸部的正中間有窒塞感,食道狹窄常有近似的自覺症,發汗或下之,其人仍煩熱並胸中有窒塞感者,槴子豉湯主之。

按:此證多有,但不定見之於發汗或下之後,即使有煩,亦不甚明顯。患者主述胸中窒塞而煩悶者即是。此似咽中有炙脔的半夏厚樸湯證,常由於患者主述不清而易混淆,故問證必須詳細。胡老講道:“昔時鄰居老工人尹某,一日來告。謂經鋇餐檢查,确診為食道憩室,請我治療。我笑答曰,食道憩室我未曾見過,請告所苦。據述只覺食道阻塞,心煩不寧,與槴子豉湯3劑後,證大減,但食時尚覺不適,續服20餘劑,症全消失。後再進行鋇餐劑造影檢查,未見憩室。”此案較奇,故附此以供參考。

《傷寒論》第78條:傷寒五六日,大下之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者,未欲解也,槴子豉湯主之。

注解:傷寒五六日,常為病傳少陽而現柴胡湯證的時期,病不在裏,故雖大下之後而身熱不去。心中結痛,即胃上口處有結滯疼痛感,此亦因誤下,邪熱內陷,使該體部發炎的結果,宜槴子豉湯主之。

《傷寒論》第81條:凡用槴子豉湯,病人舊微溏者,不可與服之。

注解:槴子清熱瀉火,而不宜用於虛寒證,病人久有大便溏瀉症,乃中虛多寒屬太陰證,故不可與槴子為主的配劑。

《傷寒論》第221條: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心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槴子豉湯主之。

注解:心憒憒,謂心亂、昏聵。怵惕,為驚恐不安狀。

脈浮而緊,為太陽傷寒脈。咽燥口苦為少陽證。腹滿而喘,不惡寒反惡熱,為陽明證。身重為太陽陽明共有證,可見此為三陽併病。為太陽、少陽證欲罷,陽明外證已備,但尚未成胃家實證候,明示以白虎湯治療,不可發汗、溫針、攻下。

    若誤發其汗,致表虛裏實,則必躁煩、心憒憒、反譫語。若誤施溫針,則以火助熱,其人必怵惕煩躁不得眠,即所謂以火迫劫之,亡陽必驚狂者是也;若誤下之,裏雖熱而不實,下則使胃中空虛,客熱邪氣必乘虛而動膈,因而為心中懊憹的虛煩證,舌上有白苔,亦虛熱為候,宜以槴子豉湯主之。

按:此承第219條之三陽合病,今又見三陽合病,均就白虎湯立論,汗、下、溫針均屬誤治。前二者(發汗、溫針)誤治後的變證,雖未出方,但均見於前,讀者不難理解,不過條文注重在誤下,故詳述其治。前(第208條)“陽明病脈遲,雖汗出不惡寒者,其身必重、短氣、腹滿而喘” 的一段為證,與本條所述相似,皆示均不可下,學者宜前後細參。

《傷寒論》第228條:陽明病,下之,其外有熱,手足溫,不結胸,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者,槴子豉湯主之。

注解:陽明病,表證未罷而即下之,必使邪熱內陷,若其外有熱,手足溫,則熱未結實於裏,故不結胸,熱自內上迫,故心中懊憹。飢不能食,但頭汗出,為大陷胸湯和槴子豉湯的共有證,但結胸則熱結於裏,而外無大熱。槴子豉湯證則外有熱、手足溫,此是二方證的主要鑒別點。

《傷寒論》第375條:下利後更煩,按之心下濡者,為虛煩也,宜槴子豉湯。

注解:下利後更煩者,遺熱未除。按其心下濡軟則裏不實,知為虛煩,以槴子豉湯主之。

按:至此乃出示槴子豉湯的腹證,由於胃中空虛,故按之濡,可知本方證所主虛煩,主要是腑實證不明顯,而屬陽明裏實熱證。

【臨床應用】常見於急性病的後期或慢性病某階段,亦常見於胃胸疾病,如以上所舉食道病變,還可見於食道裂孔疝、肺結核、胃病、冠心病等。

【趙生醫案】黃小姐,出生日期:2001年5月X日,職業:文員,到診日期:2024年7月2日。感冒五天後,頭痛、惡心、嘔吐、寒熱往來、咽乾口渴、喜凍飲、心中煩躁,懊憹、睡眠差,體溫37.5℃至38℃,飲食、二便正常,舌紅苔白、脈滑數,證屬少陽經、陽明經合病,病因少陽經餘熱未解、陽明經熱積未除,治以清解外邪,驅除裏結,方藥選“槴子豉湯”合“小柴胡湯”加生石膏飲服,每天飲服一劑,飲服五劑熱退,精神好,病癒。

2)槴子甘草豉湯方

【辨證要點】槴子豉湯證而虛怯少氣者。

【方劑組成】槴子、豆豉、炙甘草。

【方解】此於槴子豉湯加安中益氣的甘草,故治槴子豉湯證而虛怯少氣者。

原文注釋】

《傷寒論》第76條: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不止。發汗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槴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槴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槴子生薑豉湯主之。

注解:心中懊憹,謂心中煩悶不可名狀,實即心煩劇烈的意思。經過發汗、吐、下的治療後,實邪雖去,得遺熱未除,仍為陽明裏熱在上,并攻沖頭腦,因使虛煩不得眠。證之劇者,則更輾轉反側而心中懊憹,宜以槴子豉湯主之。若上證其人自覺虛怯少氣者,則宜槴子甘草豉湯主之;若上證又見嘔者,則宜槴子生薑豉湯主之。

【臨床應用】槴子豉湯用於胃胸裏熱,而本方證比較虛怯少氣。

【趙生醫案】李小姐,出生日期:1967年6月X日,職業:文員。到診日期:2024年11月12日。日常胃酸多,消化不良、胃脹、呃氣、食欲欠佳,感冒後頭痛、惡心嘔吐,心中煩躁、懊憹,睡眠差,二便正常,舌淡紅苔白,脈細緩,證屬少陽經、太陰經合病,病因外邪未解、中虛裏飲,治以清解外邪,補中化飲,方藥選用“槴子甘草豉湯”合“理中湯”加陳皮、夜合花飲服,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七天,病愈。

3) 槴子生薑豉湯方

【辨證要點】槴子豉湯證而嘔者。

【方劑組成】槴子、豆豉、生薑。

【方解】此於槴子豉湯加治嘔逆的生薑,故治槴子豉湯證而嘔逆者。

 【原文注釋】

《傷寒論》第76條:發汗後,水藥不得入口為逆,若更發汗必吐下不止。發汗

 

吐下後,虛煩不得眠,若劇者,必反復顛倒,心中懊憹,槴子豉湯主之;若少氣者,槴子甘草豉湯主之;若嘔者,槴子生薑豉湯主之。

注解:心中懊憹,謂心中煩悶不可名狀,實即心煩劇烈的意思。經過發汗、吐、下的治療後,實邪雖去,得遺熱未除,仍為陽明裏熱在上,并攻沖頭腦,因使虛煩不得眠。證之劇者,則更輾轉反側而心中懊憹,宜以槴子豉湯主之。若上證其人自覺虛怯少氣者,則宜槴子甘草豉湯主之;若上證又見嘔者,則宜槴子生薑豉湯主之。

【臨床應用】槴子豉湯以裏熱為主,胃氣失降則嘔,因加生薑降逆止嘔。本方證常見於胃、食道病變。

【趙生醫案】李小姐,出生日期:1949年9月X日,職業:家庭主婦。到診日期:2025年1月12日。 患感冒,經西醫診治後,現證:頭痛、嘔吐、心中煩躁,懊憹、兩脇不適,痰多劇咳、無發熱、睡眠差,二便正常,舌淡紅苔白、脈浮緩,證屬少陽經、太陰經合病,病因外邪未解、中虛內飲,治以清解外邪,溫中化飲,方藥選用“槴子生薑豉湯”合“小青龍湯”飲服,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五天,病愈。

4) 枳實槴子豉湯方

【辨證要點】槴子豉湯證而心下脹滿者。

【方劑組成】枳實、槴子、豆豉。

【方解】此於槴子豉湯加消脹的枳實,故治槴子豉湯證而心下脹滿者。

【原文注釋】

《傷寒論》第393條:大病差後,勞復者,枳實槴子豉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注解:大病差後即指傷寒病愈以後。勞復謂不善攝生,因使病復。但本條所指是由於飲食無節而致外無寒熱,只心中懊憹、心下脹滿者,當以本方主之。若有宿食、大便不通者,更宜加大黃服之,即愈。

按:“若有宿食” 以下一段,原是方後語,本條為文過於簡略,有此一段,乃可理解為食復所致病,故并為一條解之。

【臨床應用】主要見於胃腸疾病有熱的脹滿者。 

【趙生醫案】 陳女士,出生日期:1953年11月X日,職業:家庭主婦。到診日期:2025年3月7日。近日外遊,回港後出現便秘四天,腹脹痛,心中煩躁,懊憹、頭眩、作悶、無發熱、睡眠差,小便正常,脈浮緊,舌紅苔白,證屬少陽經、陽明經合病,病因外邪未解、中虛內結,治以清解外邪,消除內結,方藥選用“枳實槴子豉湯”合“小承氣湯”加炒三仙(各三錢)、布渣葉飲服,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四天,病愈。

5) 槴子大黃湯方

【辨證要點】槴子豉湯證又見脹滿者、大便難者。

【方劑組成】槴子、大黃、枳實、豆豉。

【方解】此於槴子豉湯加枳實、大黃,當治槴子豉湯證而腹脹滿,大便難者。 

【原文注釋】

《傷寒論》第393條:大病差後,勞復者,枳實槴子豉湯主之,若有宿食者,加大黃如博棋子五六枚,服之愈。

注解:大病差後即指傷寒病愈以後。勞復謂不善攝生,因使病復。但本條所指是由於飲食無節而致外無寒熱,只心中懊憹、心下脹滿者,當以本方主之。若有宿食、大便不通者,更宜加大黃服之,即愈。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第15條:酒黃疸,心中懊憹,或熱痛,槴子大黃湯主之。

注解:酒黃疸,也是黃疸病的一種,凡酒黃疸,若心中懊憹或灼熱痛者,為裏有宿食,宜槴子大黃湯主之。

【臨床應用】胃腸炎,肝膽病出現陽明裏實證而見煩悶,大便難時,可考慮用本方。

【胡希恕醫案】陳慎吾老母,90歲,外感發燒,發汗後更甚,他醫視其年邁氣虛以小建中湯甘溫除熱,熱益盛,診其脈弦細數,苔白而乾,與小柴胡加石膏湯1劑,熱退。第3天因過食厚味而復高熱,心煩,口渴,腹脹,大便乾,苔白而乾,脈細數。此證為陽明余熱與新邪相加,屬槴子大黃湯的適應證。服一劑而愈,囑慎飲食,未再復發。

【趙生醫案】朱女士,出生日期:1958年6月X日,職業:家庭主婦。到診日期:2024年11月27日。近日外遊,回港後便秘3天,腹脹痛,心中煩躁,懊憹、作悶、低燒、睡眠差,小便正常,脈浮緊,舌紅苔白,證屬少陽經、陽明經合病,病因外邪未解、陽明燥結,治以疏解少陽鬱滯,清理陽明燥結,方藥選用“槴子大黃湯”加炒三仙(各三錢)、荊芥、紫蘇葉飲服,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四天,病愈。

6) 槴子厚樸湯方

【辨證要點】心煩熱和腹脹滿者。

【方劑組成】槴子、厚樸、枳實。

【方解】槴子解煩熱,厚樸、枳實消脹滿,三藥恊力,治裏熱為心煩而腹脹滿者。 

【原文注釋】

《傷寒論》第79條:傷寒下後心煩、腹滿、卧起不安者,槴子厚樸湯主之。

注解:太陽傷寒證,本宜汗而不宜下,今以誤下傷津,且使邪熱內陷,因致心煩熱、腹脹滿、卧起不安者,槴子厚樸湯主之。

【臨床應用】此腹滿亦屬虛滿,即未至陽明腑實證的脹滿,但與太陰病的腹滿有寒熱之別。由於心煩熱和腹脹滿,故使其人卧起不安。此證亦多有,宜注意。

【趙生醫案】陳女士,出生日期:1938年11月X日,職業:家庭主婦。到診日期:2025年2月20日。年老體弱,消化不良,進食後出現腹脹痛,心中煩躁,懊憹、作悶、睡眠差,大、小便正常,脈細緊,舌淡苔少,證屬陽明經、太陰經合病,病因陽明燥積、太陰虛飲,治以清化陽明燥結,溫健腸胃消化功能,方藥選用“槴子厚樸湯”合“理中湯”加雞內金、浮小麥、紅棗飲服,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七天,病愈。

7) 槴子柏皮湯方

【辨證要點】黃疸病、發熱心煩者。

【方劑組成】槴子、甘草、黃柏。

【方解】槴子、黃柏解熱止煩,并有祛黃功能。甘草緩急迫,故治黃疸證煩熱而急迫者。  

【原文注釋】

《傷寒論》第261條:傷寒身黃發熱,槴子柏皮湯主之。 

注解:黃疸初起形似太陽傷寒,發熱而身黃者,槴子柏皮湯主之。

【臨床應用】黃疸病,發煩熱而不可下者,宜本方。

【趙生醫案】何先生,出生日期:1968年7月X日,職業:商人。到診日期:2024年2月22日。平時患血糖高、血壓高、心臟冠狀動脈硬化,消化不良,便秘,嗜煙酒。現證:西醫确診胰臟癌,已經擴散胃部、肝臟,以致胃癌、肝癌,目黃身黃小便黃、心煩、腹部脹痛、便秘,脈虛弦,舌淡苔白厚。此是少陽經、陽明經合病,形成氣血鬱結,中虛裡寒,免疫失控,長成癌腫。治以疏通氣血,強體抗癌,方藥選用“槴子柏皮湯”合“大柴胡湯”飲服,每天飲服一劑,結合針灸治療,隔天針灸一次,治療一個月,臨床證狀改善,繼續治療。

8) 槴子乾薑湯方

【辨證要點】身熱微煩而嘔逆或下利者。

【方劑組成】槴子、乾薑。

【方解】槴子豉湯不用豆豉,而伍以溫中的乾薑,故治槴子豉湯證煩熱較輕而有嘔逆或下利者。  

【原文注釋】

《傷寒論》第80條:傷寒,醫以丸藥大下之,身熱不去,微煩者,槴子乾薑湯主之。

注解:太陽傷寒,醫誤以丸藥大下之,徒傷中氣,而身熱不去,呈上熱下寒而微煩者,則宜槴子乾薑湯主之。

【臨床應用】多見於熱病誤治或慢性胃腸疾患,而見上熱下寒者。

【趙生醫案】黃女士,女,出生日期:1957年9月X日,職業:家庭主婦,到診日期:2024年9月25日。消化不良,進食後出現腹脹痛,心中懊憹、作悶、口腔炎,睡眠差,大便溏,脈細緩,舌紅、苔白,證屬少陽經、太陰經合病,病因消化不良、上熱下寒,治以清除上熱,溫健脾胃,方藥選用“槴子乾薑湯”合“理中湯”加雞內金、浮小麥、紅棗飲服,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七天,病愈。

9) 大黃硝石湯方

【辨證要點】實熱黃疸、大便乾、小便黃少者。

【方劑組成】大黃、黃柏、槴子、硝石。 

【方解】大黃、硝石攻實下熱,槴子、黃柏苦寒除熱驅黃,故治黃疸證、裏實有熱,二便不利者。 

【原文注釋】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第19條:黃疸,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此為表和裏實,當下之,宜大黃硝石湯。

注解:腹滿、小便不利而赤、自汗出,顯系實熱在裏。表和即說無表證,黃疸見此證,故當以大黃硝石湯下之。

【臨床應用】急慢性肝膽病,出現裏實熱證見黃疸、大便乾、小便黃少,有用本方的機會。

【趙生醫案】朱先生,出生日期:1968年7月X日,職業:電工。到診日期:2024年3月2日。患慢性肝、膽病(肝硬化、膽管硬化),日常消化不良,進食後出現腹脹,呃氣,口苦口乾,心中懊憹,口腔炎,睡眠差,大便不通,小便短赤,皮膚、眼結膜出現黃色,脈細緊,舌紅苔少黃,證屬少陽經、陽明經合病,病因氣血鬱滯,肝臟、膽管硬化,大、小便不通,治以疏通氣血,通暢二便,解毒袪黃,方藥選用“大黃硝石湯”合“四逆散”加車前草、瞿麥、白茅根飲服,每天飲服一劑,結合針灸治療,每三天針一次,連續治療30天,臨床證狀改善,繼續治療。

10) 茵陳蒿湯方

【辨證要點】陽黃見大便乾,小便不利者。

【方劑組成】茵陳蒿、槴子、大黃。 

【方解】茵陳蒿,《神農本草經》謂:“味苦,平。主風濕寒熱邪氣,熱結黃疸。” 有除濕解熱作用,與槴子恊力以袪黃除煩,伍以通便的大黃,故治黃疸證,見煩  躁、小便不利而大便難者。  

【原文注釋】

《傷寒論》第236條:陽明病、發熱、汗出者,此為熱越,不能發黃也。但頭汗出,身無汗,劑頸而還,小便不利,渴引水槳者,此為瘀熱在裏,身必發黃,茵陳蒿湯主之。

注解:陽明病,為裏熱盛,發熱汗出則熱隨汗越於外,故不發黃疸。若只頭汗出而身無汗,小便不利,且渴欲飲水者。則熱和濕瘀於裏,故必發黃,宜以茵陳蒿湯主之。

《傷寒論》第260條:傷寒七八日,身黃如橘子色,小便不利,腹微滿者,茵陳蒿湯主之。

注解:傷寒七八日,常為病傳陽明的時候。身黃如橘子色,謂一身盡黃,其色鮮明如橘子皮那樣,為多熱的陽黃。小便不利、腹微滿,為水不下行。此亦熱與濕瘀的黃疸證,宜以茵陳蒿湯主之。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并治》第13條:谷疸之為病,寒熱不食,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為谷疸,茵陳蒿湯主之。

注解:谷疸初作,亦似外感而發寒熱。因裏有濕熱,故不欲食,食則助濕動熱,故食即頭眩,心胸不安、久久發黃而為谷疸,宜以茵陳蒿湯主之。

【臨床應用】常見於急性黃疸型肝炎,不過依據經驗,此病單用本方的機會較少,而以本方合用大柴胡湯的機會較多,宜注意。

【胡希恕醫案】王某,男,34歲,某醫院會診病例。1964年5月8日初診。患慢性肝炎有年,近突發黃疸,經中西醫治療,黃疸指數逐漸提高,人亦面目俱黃如橘色,發熱口舌乾,胸脇苦滿,惡心不欲食,大便秘結,苔黃膩,脈滑數。此屬少陽陽明合病的陽黃,治以和解清熱,與大柴胡湯合茵陳蒿湯。

結果:上藥2劑,大便得通,惡心已,胸脇苦滿減,精神好轉。堅持服藥28劑,黃疸退,查肝功能完全正常,舊有肝病亦隨之而愈,約一個月出院。

【趙生醫案】潘先生,出生日期:1966年11月X日,職業:商人。到診日期:2024年2月16日。患胰腺癌未期,現證:消化不良,進食後出現腹脹,腹水,逆氣,口苦口乾,黃疸,睡眠差,大便不通,小便短赤,皮膚、眼結膜出現黃色,脈細緊,舌紅苔少黃,證屬少陽經、陽明經合病,病因氣血鬱滯,胰腺癌腫,癌細胞擴散,大、小便不通,治以疏通氣血,通暢二便,解毒袪黃,方藥選用“茵陳蒿湯”合“大柴胡湯”加吉林長白山人參飲服,每天飲服一劑,結合針灸治療,每三天針一次,連續治療30天,臨床證狀改善,繼續治療。

                                     

趙生醫師 、韓仕英醫師
寫於:2025年8月28日

  

                          

 

                                  

 

 

請注意:

本網站由醫師所提供的藥方,僅給讀者參考。如果讀者正在服食其他藥物,或身患其他疾病,更須經註冊中醫/西醫同意才可服用。我們恕不負上任何責任。

趙生健康網 謹啟

頂部目錄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