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類方

《傷寒論》中的柴胡類方

    柴胡為傘形科多年生植物柴胡,或狹葉柴胡的乾燥根。具有和解表里、疏肝,升陽的作用。適用於寒熱往來、瘧疾、胸脅脹痛、月經不調、子宮脫垂及脫肛。現常用於治療發燒、病毒性肝炎、高血脂症、神經科疾病。它主要成分為柴胡皂苷、揮發油、柴胡多糖、和黃酮類。

     藥理作用:

1) 鎮痛、鎮靜作用 2) 解熱降溫作用
3) 保肝、利膽和降血脂作用 4) 溶血作用
5) 抗炎作用 6) 皮質酮激素作用
7) 免疫調節功能 8) 抗腎炎作用
9) 鎮咳、抗病毒、抗潰瘍、抗血小板活性因子。  

 

臨床應用:

1) 神經系統疾病 2) 病毒性肝炎。
3)發熱 4) 高脂血症。
5) 婦科疾病 6) 腎炎和腎病。
7) 角膜炎、胰腺炎、多形紅斑、疣   

柴胡苦平,《神農本草經》謂:“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可見是一疏氣行滯的解熱藥,且有治胸脇苦滿的特能。它在《傷寒論》中的效用,主要用在六經辨證中的少陽經病(半表半里陽證)、陽明經病(和解清里)、和厥陰經病(半表半里陰證)。

目錄

1) 小柴胡湯方

2) 柴胡去半夏加瓜蔞湯方

3) 柴胡桂枝湯方

4) 四逆散方

5) 柴胡加芒硝湯方

6) 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

7) 大柴胡湯方

8) 柴胡桂枝乾薑湯方

 

1)小柴胡湯方

【辨證要點】半表半裡熱證或見口苦、咽乾、目眩、胸脇苦滿、納差者。

【方藥組成】北柴胡、黃芩、法半夏、黨參、生薑、紅棗、炙甘草。

【方解】柴胡苦平,能治心腹腸胃中結氣、飲食積聚、寒熱邪氣、推陳致新。方中用為主藥。佐以黃芩除熱止煩,半夏、生薑逐飲止嘔,复以人參大棗、甘草補胃以滋津液,實是祛邪的要著。除靈胎謂“小柴胡湯之妙在人參”确是見道之語。

【原文注解】《傷寒論》第37條: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脇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注解:太陽病證,迁延時日,而見脈浮細者,為血氣不氣於外。嗜卧者,病邪侵及內臟,令人身乏神倦。依此脈證,可判定病傳少陽。外證已解,如見胸滿脇痛,為小柴胡湯證,故與小柴胡湯治之。如見脈浮,其病仍在表,故仍以麻黃湯治之。

按:《傷寒論》第97條謂:“血弱、氣盡、腠理開。”說明病傳少陽多是體表的血氣不足。本條的脈浮細,就是體表氣血不足的脈應。身倦卧為病傳少陽的碓征。臨床之重感冒表解而熱不退,常見此證,以小柴胡湯隨證加減。治多可愈,但不限於十日以去,即便是三四日亦多常見,宜注意。

《傷寒論》第96條:傷寒五六日中風,往來寒熱、胸脇苦滿、嘿嘿不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脇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小柴胡湯主之。

注解:太陽傷寒或中風,均常於五六日傳入半表半裡而發少陽病。往來寒熱,即指寒往則熱來,熱往則寒來,寒和熱交替出現的樣子。胸脇苦滿,即胸脇甚滿之意。嘿同默,嘿嘿不欲飲食,即精神鬱悶常默默然而不欲食也。心煩喜嘔,是說心中煩燥而且欲嘔。胸中煩而不嘔,是說或邪熱較輕則胸中煩而心不煩,胃中無飲亦不嘔。或胃津傷則渴,或腸津傷則腹中痛,或肝脾津傷則脇下痞硬,或心腎津傷則心下悸、小便不利,或邪未犯裡故不渴、表還未罷而身微熱,或津傷則咳,宜小柴胡湯主之。

按:往來寒熱、胸脇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四者,為小柴胡湯的主證,或以下均屬不定的客證,主證治則客證自已,故無論客證如何,均宜小柴胡湯主之。方後原有加減法,多與證不符,當是後人所付,故去之。

《傷寒論》第97條:血弱、氣盡、腠理開,邪氣因入,與正氣相搏,結於脇下。正邪分争,往來寒熱,休作有時,嘿嘿不欲飲食,臟腑相連,其痛必下,邪高痛下,故使嘔也,小柴胡湯主之。服柴胡湯已,渴者,屬陽明,以法治之。

注解:傷寒病初作,則邪氣交争於骨肉,此即太陽病在表的一段病理過程,若精氣已不足拒邪於外,則退而衛於內,以是體表的血弱氣盡,腠理遂開,邪乘虛進入半表半裡,與正氣相搏結於脇下,因而胸脇苦滿,這就進入少陽病的病理階段了。正邪分争,即正邪相拒的意思,正進邪退,病近於表則惡寒;邪進正退,病近於裡則惡熱。邪熱郁結胸脇,故嘿嘿不欲飲食。胸脇之處,上有心肺,旁及肝脾,下接胃腸,故謂臟腑相連。熱激裡飲則腹痛,胸脇在腹上,因謂為邪高痛下。上邪下飲,故使嘔也。宜小柴胡湯主之。若服小柴胡湯上證解而消渴者,則又轉屬陽明病了,應依治陽明病的方法隨證治之。

按:此承上條,進一步闡明病之所以傳入少陽和其發作柴胡證的原因,由此可見小柴胡湯為病始傳少陽的主治方。

《傷寒論》第99條: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脅下滿、手足溫而渴者,小柴胡湯主之。

注解:傷寒四王日常為病傳少陽的時期。身熱、惡風為太陽病還未罷。脖子兩側為頸,後則為項。頸強屬少陽,項強屬太陽,脇下滿為少陽柴胡證。手足溫而渴屬陽明。此三陽并病,宜以小柴胡湯主之。

按:少陽病不可發汗或吐下,故三陽并病則取治少陽,此亦定法。外感此證多有依據經驗,口舌乾而渴者,以小柴胡加石膏湯為宜,多試皆驗。

《傷寒論》第100條:傷寒,陽脈澀,陰脈弦,法當腹中急痛,先與小建中湯;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

注解:脈澀為津血虛,陽脈澀,即浮取見澀,為表虛營衛不利。弦為寒,陰脈弦,即脈沉弦,為裡虛有寒。傷寒得此脈,常是腹中急痛的反映,治療宜首先考慮用小建中湯。不差者,是說服小建中湯後,而病未全解除,這時病多轉屬少陽小柴胡湯證,故不應再用小建中湯,而宜用小柴胡湯治療。

按:脈浮澀而沉弦,為小建中湯與小柴胡湯共有的脈象,但腹中急痛,為小建中湯所屬,而柴胡湯證不常見。先與小建中湯,不只是治腹中急痛,而且也因表裡實,津液自和,使表證自汗出而解。假如證狀沒全消除,知已轉屬少陽,當用小柴胡湯治療。這裡要注意,“不差者,小柴胡湯主之",是強調有小柴胡湯方證時,方可用小柴胡湯。

《傷寒論》第101條:傷寒中風,有柴胡證,但見一證便是,不必悉具。凡柴胡湯病證而下之,若柴胡證不罷者,復與柴胡湯,必蒸蒸而振,却復發熱汗出而解。

注解:無論傷寒或中風,若已傳少陽而有柴胡湯證,但見其四症中的一症,便可與小柴胡湯,不必諸症俱備。蒸蒸而振,謂先蒸蒸覺熱,隨即振栗惡寒的樣子。凡小柴胡湯證而誤下之,若柴胡證未因誤下而罷者,宜繼與小柴胡湯。其人必蒸蒸而振,然後即發熱汗出而解。

按:外感初傳少陽,柴胡證往往四證不備,醫者不知用小柴胡湯,因使風寒小病久久不癒,此例甚多,學者宜注意。

    蒸蒸而振,却發熱汗出而解,即所謂戰汗,亦一種瞑眩狀態,久病或誤治後,病實人虛,藥如中病,往往發作瞑眩,不可不知。

《傷寒論》第103條:太陽病,過經十餘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癒。

注解:心下急,指胃脘有不寬快的痞塞感。

太陽病經過十餘日,本已傳少陽而有柴胡證,醫未與柴胡湯而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若柴胡證未罷而還在,宜先與少柴胡湯。若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此由於連續誤下,病已半陷於裡,故未全解,再以大柴胡湯下之即癒。

《傷寒論》第104: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脇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湯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先宜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注解:太陽傷寒已十三日不解,胸脇滿而嘔為少陽柴胡證。日晡所發熱為陽明裡實證。此屬少陽陽明并病,本大柴胡湯證,如與大柴胡湯下之,裡外當俱解,而不得利,今反微利者,知醫以其他丸藥下之,乃非誤治之過。今潮熱仍見,為裡實未去,但在下後,續有微利,大柴胡湯已非所宜,故宜先與小柴胡湯以解其外,而後再與柴胡加芒硝湯兼攻其裡。

按:半表半裡在裡之外,用小柴胡湯以解外,是指半表半裡的少陽證,不要以為是解太陽在表的證。

《傷寒論》第144條:婦人中風,七八日續得寒熱,發作有時,經水適斷者,此為熱入血室,其血必結,故使如瘧狀,發作有時,小柴胡湯主之。

注解:婦人患太陽中風證,於七八日時,又續得往來寒熱發作有時,而正來潮的月經適於此時而中斷,此為邪熱乘往來之虛而內入血室,經血即熱而中斷,故使寒熱如瘧狀而發作有時,宜小柴胡湯主之。

按:熱入血室的證候不是單純一種,本條所述的寒熱如瘧狀發作有時,為小柴胡湯證,故以小柴胡湯主之。但不要以為小柴胡湯即熱入血室的專用方,用其它的方藥也可治熱入血室,胡希恕講述另一病例供參考。

     1940年夏天,徐友某日來告,其妻病危,邀他一診。當時患者言行如狂,身熱汗出,脈弦數急,煩無暫安時。據其夫所言,本病初似重感冒,一度經來而突然中止,症狀轉劇,脈證合參知此為少陽陽明合病兼挾瘀血,發為熱入血室之證,當與大柴胡湯合桃核承氣湯加生石膏,與之服後,遂癒。

《傷寒論》第149條:傷寒五六日,嘔而發熱者,柴胡湯證具,而以他藥下之,柴胡證仍在者,復與柴胡湯,此雖已下之,不為逆,必蒸蒸而振,却發熱汗出而解。若心下滿而硬痛,此為結胸也,大陷胸湯主之。但滿而不痛者,此為痞,柴胡不中與之,宜半夏瀉心湯。

注解:蒸蒸而振,即蒸蒸覺熱,同時有振戰惡寒的感覺,即戰汗的瞑眩狀態。傷寒五六日,常為病傳少陽的時期,嘔而發熱,則為柴胡湯證已備,此時治療應用和法,而醫以他藥攻下,若柴胡湯證還在者,還可考慮給與柴胡湯,這種治療雖已用誤下法,而不為逆,因方藥對證,服藥後患者必蒸蒸而振,遂即發熱汗出而解。若下後心下滿而硬痛者,則已成結胸,宜以大陷胸湯主之。若只心下滿而不痛者,則為痞,此為柴胡湯所宜,而宜半夏瀉心湯。

按:此述誤下少陽柴胡湯證而致結胸者,并提出小柴胡湯證、大陷胸湯證、半夏瀉心湯證的鑒別法,亦宜細研。結胸證可見於急性胸腹膜炎、胰腺炎、癌腫等病。

《傷寒論》第229條:陽明病,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脇滿不去者,與小柴胡湯。

注解:陽明病,雖發潮熱,但大便溏,而小便自可,不宜攻下甚明。尤其胸脇滿不去,則柴胡湯還在,故以小柴胡湯主之。

按:本條所論亦少陽陽明併病之屬,日本湯本求真於《皇漢醫學》中謂:“以余之實驗,則本方不特限於本病,凡一般之急性、亞急性、慢性胃腸卡答兒,尤以小兒之疫痢、消化不良症等,最有奇效。若效力微弱時宜加芍藥;有不消化之便或粘液、粘血便時,宜加大黃;有囗舌乾燥、發熱、煩渴等證時,當加石膏。盖余根據本條及下條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及黃芩湯、黃芩加半夏生薑湯、白虎湯諸條,潛心精思,綜合玩索而得之者也。”此說甚佳,頗能發揮古方之用,與其女兒患痢親身經歷不無關系。無獨有偶,胡老小女六歲時患中毒性痢疾,高熱40℃,用西藥治療,住院輸液,高熱不退,并令轉傳染病院,時已過夜半,無法叫車,乃負之歸家,與大柴胡湯加石膏湯,次日即愈。又以小柴胡加石膏湯,治一重篤的噤口痢,七八日未易一藥而愈,今并附此以供參考。

《傷寒論》第230條:陽明病,脇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可與小柴胡湯。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氣因和,身濈然汗出而解。

注解:陽明病,雖不大便,但舌苔白而不黃,熱還未盡入裡。脇下硬滿而嘔,更是柴胡之證,此亦少陽陽明并病,故可與小柴胡通其上焦,則津液得下,胃氣自和。上下既通,表裡氣暢,故身當濈然汗出而解。

《傷寒論》第231條:陽明中風,脈弦浮大而短氣,腹都滿,脇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鼻乾,不得汗,嗜卧,一身及目悉黃,小便難,有潮熱,時時噦,耳前後腫,刺之小差,外不解,病過十日,脈續浮者,與小柴胡湯。

《傷寒論》第232條:脈但浮,無余證者,與麻黃湯。若不尿,腹滿加噦者,不治。

注解:弦為少陽脈,浮為太陽脈,大為陽明脈。短氣腹部滿、脇下及心痛、久按之氣不通,屬少陽證;鼻乾屬陽明證;不得汗屬太陽證;嗜卧屬少陽證;一身面目悉黃、小便難為黃疸病,有潮熱、時時噦屬陽明證;耳前後腫屬少陽證。據以上的脈證,顯系三陽合病而併發黃疸和腹水。刺之小差,謂經遇針刺治療證稍減輕。病過十日而脈仍浮者,可與小柴胡湯。若脈但浮而無余證者,可與麻黃湯。若上之腹水證,雖利其小便而終不尿,腹仍滿,并加噦逆不已,則胃氣已敗,故謂不治。

按:本條似述黃疸并發腹水而現三陽合病的重證,與小柴胡湯固無不可,但麻黃湯之用,殊難理解,其中必有錯簡,故於麻黃湯刪去此條。實踐證明,黃疸型肝炎并發腹水者,确多預後不良,謂為不治并非虛言。 

《傷寒論》第266條:本太陽病不解,傳入少陽者,脇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尚未吐下,脈沉緊者,與小柴胡湯。

《傷寒論》第267條:若已吐、下、發汗、溫針,譫語,柴胡湯證罷,此為壞病,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注解:本由太陽病不解而轉入少陽者,則一般常現脇下硬滿、乾嘔不能食、往來寒熱的小柴胡湯證,若還未經吐、下等誤治,即便脈沉緊而裡有實象者,與小柴胡湯即治。若已經吐、下、發汗、溫針等誤治因而發譫語者,柴胡證已罷,則已成誤治的壞病,宜詳審其所犯何逆,以適當的方法治之。

《傷寒論》第379條:嘔而發熱者,小柴胡湯主之。

注解:嘔吐而且發熱者,宜小柴胡湯主之。

《傷寒論》第394條:傷寒差以後,更發熱,小柴胡湯主之。脈浮者,以汗解之,脈沉實者,以下解之。

注解:傷寒病愈後,由於不善攝生,而又發熱者,一般多宜小柴胡湯主之。但脈浮者,為病在表,則宜汗以解之。脈沉實者,為有宿食,則宜下以解之。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1條:問曰:新產婦有人三病,一者病痙,二者病鬱冒,三者大便難,何謂也?師曰:新產血虛,多汗出,喜中風,故令病痙。亡血复汗,寒多,故令鬱冒。亡津液胃燥,故令大便難。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2條:產婦鬱冒,其脈微弱,不能食,大便反堅,但頭汗出。所以然者,血虛而厥,厥而必冒,冒家欲解,必大汗出。以血虛下厥,孤陽上出,故頭汗出。所以產婦喜汗出者,亡陰血虛,陽氣獨盛,故當汗出,陰陽乃复,大便堅,嘔不能食,小柴胡湯主之。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治》第3條:病解能食,七八日更發熱,此為胃實,大承氣湯主之。

注解:痙、鬱冒、大便難,為新產婦人常見的三種病,這是由於新產血虛、多汗出而易感冒、血少津虛,再感受外邪,故會病痙;新產婦亡血复汗再加受寒,故令鬱冒;亡津液,胃中燥,故大便難。

鬱冒,即昏冒不省,俗稱為新產婦血暈,實即今所謂腦貧血的證候。其脈微弱,為血虛之應,胃中有飲故嘔不能食;津液不下故大便反堅但頭汗出。血虛飲逆則四肢厥冷,厥冷者,同時也必鬱冒。大便堅,嘔不能食,為柴胡證,故以小柴胡湯主之。冒家欲解,必大汗出者,暗示鬱冒本虛,服小柴胡湯後當戰汗而解。

    服小柴胡湯後,病即解而能食。若七八日後又發熱者,此為胃中實,宜以大承氣湯主之。

按:新產婦人,由於亡血多汗,易感冒,往往有痙、鬱冒、大便難三種病發作。首段即說明三者所以出現的道理。二段似專論鬱冒的證治,其實是承首段概括三病的治法,只以三病中鬱冒為主,著動說明其發病原因和服小柴胡湯後必致瞑眩戰汗而解的理由。文中雖未明言痙,但痙與鬱冒同時存在不可不知。

《金匱要略·婦人產後病脈證治》附方(一)、《千金》三物黃芩湯:治婦人草蓐,自發露得風,四肢若煩熱,頭痛者,與小柴胡湯;頭不痛但煩者,此湯主之。

注解:婦人於臨產時以身露被風,致四肢苦煩熱而頭痛者,可與小柴胡湯,若頭不痛但四肢苦煩熱者,三物黃芩湯主之(三物黃芩湯:麻黃、黃芩、黃芪、獨活、細辛)。

按:產後中風,由於失治使病久不解,致煩熱。若兼見頭痛者,與小柴胡湯即解。如頭不痛但煩熱者,已成勞熱,宜三物黃芩湯主之。虛勞及諸失血後多此證,宜注意。

【臨床應用】從以上所論看,小柴胡湯為太陽病初傳少陽的主治方,但其為用並不只限於此,不論傷寒雜病,凡有其證俱宜用之,常見的證候可歸納如下:

1)往來寒熱、胸脇苦滿、嘿嘿不欲飲食、心煩喜嘔、或胸中煩而不嘔,或渴,或腹中痛,或脇下痞硬,或心下悸小便不利,或不渴身有微熱,或咳者。

2)無論傷寒或中風,有柴胡證,但見四主症中的一症便是,不必悉具。

3)太陽病,脈浮細、嗜卧而胸滿脇痛者。

4)傷寒四五日,身熱惡風、頸項強、脇下滿、手足溫而渴者。

5)熱入血室經水適斷、寒熱如瘧狀者。

6)陽明發潮熱、大便溏、小便自可、胸脇痛不去者。

7)嘔而發熱者。

8)陽明脇下硬滿、不大便而嘔、舌上白苔者。

9)傷寒差以後更發熱者。

10)諸黃腹痛而嘔者。

11)婦人產後痙、鬱冒、大便難而嘔不能食者。

12)四肢苦煩而頭痛者。

【趙生醫案一】黃小姐,出生日期:1988年,職業:工程師。到診日期:2023年9月8日,上呼吸道感染新冠病毒症,低熱、嚴重咳嗽、痰多而喘,腹脹,便溏,苔白膩,脈弦數。證屬太陽、陽明、少陽合病,又挾痰濕,治以調和三陽,兼袪痰,方選“小柴胡湯”加生石膏合“半夏厚樸湯”,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五天,病愈。

【趙生醫案二】甘先生,出生日期:1973年,職業:水電技工。到診日期:2012年9月7日,患慢性B型肝炎多年,近期食欲欠佳、消瘦、低熱、皮膚黃色、小便深黃色,大便溏,舌淡紅,苔白,脈弦緩,證屬少陽經、太陰經合病,病因氣血鬱滯、中虛裡飲,治以和解少陽,溫中袪飲,方選“小柴胡湯”合“茵陳蒿湯”加丹參飲服,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七天,病愈。

胡希恕老師常用的加味方:

  1. 小柴胡加生石膏湯:於小柴胡湯加生石膏,此為日常應用的良方,小柴胡湯證口乾舌燥者即可用之。外感表解而內熱不退多現本方證。發熱、不欲食而口苦、頭痛者,本方有捷效。肺炎汗出而喘,若有柴胡證,不可與麻杏石甘湯,宜本方,尤其小兒肺炎更多本方證,宜注意。他如腮腺炎、淋巴結炎、乳腺炎、睾丸炎等均有效。

  2. 小柴胡加桔梗湯:原方加桔梗,治小柴胡湯證咽痛、排痰困難者。若口舌乾燥,宜加生石膏。

  3. 小柴胡加橘皮湯:治小柴胡湯證而噦逆、乾嗽頻作者。若口舌乾燥宜加生石膏。排痰困難宜加桔梗。

  4. 小柴胡加芍藥湯:原方加芍藥,治小柴胡湯證而腹攣痛者。

  5. 小柴胡加吳茱萸湯:原方加吳茱萸,此即小柴湯與吳茱萸湯合方,故治二方合併證。

  6. 小柴胡加苓朮湯:原方加茯苓、蒼朮,治小柴胡湯證大便溏、身浮腫而小便不利者。

  7. 小柴胡加丹參茵陳湯:原方加丹參、茵陳,治小柴胡湯證胸脇痛而煩、小便黃赤。肝炎患者常見本方證,小兒尤多。

2) 柴胡去半夏加瓜蔞湯方

【辨證要點】小柴胡湯方證不嘔而渴明顯者。

【方藥組成】北柴胡、黃芩、黨參、生薑、紅棗、炙甘草、瓜蔞根。

【方解】此方原出《外台秘要》方。張仲景《傷寒論》:“瘧發渴者,與小柴胡湯去半夏加瓜蔞湯”,即於小柴胡湯去逐飲止嘔的半夏,而加潤操解渴的瓜蔞根,故治小柴胡湯證不嘔而渴者。

【原文注解】《金匱要略·瘧病脈證并治》附方(二):柴胡去半夏加瓜蔞湯,治瘧病發渴者,亦治勞瘧。

注解:瘧病津液枯燥而發渴者,宜以柴胡去半夏加瓜蔞根湯主之。勞瘧指瘧久不愈,其人瘦弱虛乏,有似勞瘧者,本方亦主之。

【臨床應用】瓜蔞根所主之渴,為由於津液枯燥所致,即所謂虛熱證,故常伴有疲勞倦怠證候,與石膏所主之煩渴不同,凡小柴胡湯不嘔而渴,困倦乏力者,即可用之,不必限於治瘧。

【趙生醫案】黃先生,出生日期:1993年,職業:文員。到診日期:2024年6月7日,患上呼吸道感染症多天,低熱、畏寒、咳嗽、黃痰、咽喉劇痛、胸脇痛、食欲欠佳、口苦咽乾,舌淡紅苔白,脈弦緩,證屬太陽經、少陽經合病,病因營衛失調、中虛裡飲,治以和解少陽,清熱袪飲,方選柴胡去半夏加瓜蔞湯,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五天,病愈。

3) 柴胡桂枝湯方

【辨證要點】小柴胡湯證與桂枝湯證同時并見者。

【方藥組成】柴胡、黃芩、法夏、黨參、生薑、紅棗、炙甘草、桂枝、白芍。

【方解】此方即柴胡桂枝各半湯,故治二方證的合併者。

【原文注解】《傷寒論》第146條:傷寒六七日,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痛、微嘔、心下支結、外證未去者,柴胡桂枝湯主之。

注解:支節煩痛,即四肢關節痛甚的意思。心下支結,支為側之意,即心下兩側有結滯不快感,為胸脇苦滿的輕微者。

    傷寒六七日,以傳少陽為常,又以治用柴胡湯為常,今發熱微惡寒,支節煩疼,則太陽病證未已。但微嘔,心下支結,則柴胡湯證已顯。外證未去者,暗示傷寒已發汗而桂枝湯的外證還未解,故以柴胡桂枝湯主之。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附方(二):《外台》柴胡桂枝湯方:治心腹卒中痛者。

注解:心腹卒中痛,即指心下及腹中突然疼痛的意思。應參考上條,當有發熱微、微惡寒,支節煩痛……外證未去者。

【臨床應用】太陽病轉屬少陽柴胡湯證,外證未去應與柴胡桂枝湯。假設表證未去,當然亦有用柴胡、麻黃合方的機會,不過依據經驗以柴胡與葛根湯合用的機會較多。外感重證往往於發病之初常見柴胡葛根湯方證。可見太少併病,或合病均有用以上合方機會。無論柴胡桂枝湯,或柴胡葛根湯,若口舌乾燥者,均宜加生石膏。又由於本條有支節煩疼之治,則本方可用於治療急性風濕性關節炎,或用於感冒後關節痛。

【趙生醫案】陳先生,出生日期:1991年,職業:文員。到診日期:2024年8月17日,患上呼吸道感染症多天,寒熱往來、咳嗽、黃痰、頭痛、四肢疼痛、胸脇痛、食欲欠佳、口苦咽乾,舌淡紅苔白,脈浮弦,證屬太陽經、少陽經合病,病因營衛失調,氣血鬱滯,治以和解少陽,調和營衛,方選“柴胡桂枝湯”加野葛根飲服,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四天,病愈。

4) 四逆散方

【辨證要點】胸脇苦滿、或腹痛、大便溏瀉者。

【方藥組成】柴胡、枳實、白芍、炙甘草。

【方解】本方是大柴胡湯去黃芩、大黃、生薑、大棗、半夏加炙甘草而成。柴胡、枳實、芍藥均屬行氣解熱藥,但柴胡主胸脇苦滿,枳實主心下堅滿,芍藥主腹孿痛,另以甘草和諸藥而緩急迫,故此治熱壅氣鬱,胸脇苦滿、心下痞塞、腹孿痛而急迫者。

【原文注解】《傷寒論》第318條:少陰病,四逆,其人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或泄痢下重者,四逆散主之。

注解:熱壅氣鬱,血行受阻因致四逆。其人或咳者,波及於肺也;或悸者,波及於心也;或小便不利者,波及於腎也;或腹中痛、或泄痢下重者,波及於胃腸也,宜四逆散主之。

【臨床應用】本條所述明明是少陽病症,而冠之以少陰病者,可有以下二義:1) 原本少陰病,今傳入半表半裡而轉屬少陽也;2) 由於熱壅氣鬱,血行受阻,因致脈微細、四逆,形似少陰病的外觀,因以少陰病冠之,教人加以鑒別也。不過實驗之,四逆見本方證者甚少,故本方的應用,不必限於以上所述的四逆,凡形似大柴胡湯證、不嘔且不可下者,大都宜本方。又由於本條所述或腹中痛,或泄痢下重之治,則痢疾有用本方機會。本方治陽痿療效佳。臨床應用非常廣,例如婦科疾病,免疫功能失調病等。

【胡希恕醫案】薛某,男性,38歲,1965年10月13日初診。患陽痿不舉已二年,服滋補之品甚多,不見效應。常有胸悶太息,少腹拘急孿痛,小便急迫,下肢酸軟,精神不佳,小勞則兩眼發酸,視物昏花,苔白微黃,脈弦細。證屬氣鬱血瘀,宗筋失養,治以疏氣行血,與“四逆散”合“桂枝龍骨牡蠣湯加川芎。結果:連進9劑,諸症均減,陽事已舉,但尚不堅。再加附子蒼術,6劑病愈。

【趙生醫案】陳小姐:出生日期:1976年,職業:教師。到診日期:2024年5月12日,患右側卵巢瘤、子宮內膜異位症,經期周期正常,經量多,腹部脹痛,大小便正常,舌淡紅苔薄白,脈細弦,證屬少陽經、太陽經合病,病因氣血鬱結、荷爾蒙失調,治以疏通氣血,活血消腫,方藥選用“四逆散”合“桂枝茯苓丸”,每天飲服一劑,結合針灸治療,每三天針一次,一個月後,卵巢瘤消縮,腹部不脹痛,經量正常。

5)柴胡加芒硝湯方

【辨證要點】小柴胡湯證裡有熱而大便乾結者。 

【方藥組成】柴胡、黃芩、法半夏、黨參、生薑、紅棗、炙甘草、芒硝。

【方解】於小柴胡湯內加除熱通便的芒硝,故治少陽陽明合病的小柴胡湯證裏有熱而大便難者。

【原文注解】

《傷寒論》第104條:傷寒十三日不解,胸脇滿而嘔,日晡所發潮熱,已而微利,此本柴胡證,下之以不得利,今反利者,知醫以丸藥下之,此非其治也。潮熱者,實也。宜先服小柴胡湯以解外,後以柴胡加芒硝湯主之。

注解:胸脇滿而嘔,屬少陽;日晡所發潮熱,屬陽明。可見這是少陽陽明併病,當用大柴胡湯,但給服大柴胡湯和下,而不得利,今其人反微利者,究其原因,是醫以其它丸藥緩下,所以證未解,而反下利。雖乃潮熱,裡實未去,但在下後,有微利,大柴胡湯已非所宜。宜先用小柴胡湯以解陽明之外證,而後再與柴胡加芒硝湯兼攻其裡。

這裡應注意,對陽明病說,少陽病為外,先宜小柴胡湯解外,即指胸脇滿而嘔的少陽病,不要以為是指太陽表證。

【臨床應用】臨床常用於感冒,胃腸病等,也用於冠心病。

【趙生醫案】翁先生,男性,出生日期:1970年,職業:建築工人。到診日期:2024年7月2日,患冠狀動脈病多年,近期西醫採用冠狀動脈加入療法。現症:左胸灼熱、短氣、頭脹,寒熱往來,口苦咽乾、食欲欠佳、大便乾結,睡眠差,舌紅苔黃,脈細弦,證屬少陽經、陽明經合病,病因氣血鬱結,中虛裡燥,治以疏通氣血,補中清裡,方用“小柴胡加芒硝湯”治療,治理10天,病愈。

6)柴胡加龍骨牡蠣湯方

【辨證要點】小柴胡湯證見氣冲心悸、二便不利、煩惊不安者。 

【方藥組成】柴胡、黃芩、法半夏、黨參、生薑、紅棗、茯苓、桂枝、生龍骨、生牡蠣、大黃、鉛丹。

【方解】本方是小柴胡湯去甘草,加入治氣冲的桂枝,利尿的茯苓,瀉下的大黃,鎮靜安神的龍骨、牡蠣、鉛丹,故治少陽陽明併病見氣冲心悸、二便不利而煩驚不安者。 

【原文注解】

《傷寒論》第107條:傷寒八九日,下之,胸滿、煩驚、小便不利、譫語、一身盡重、不可轉側者,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注解:傷寒八九日,病已傳少陽,醫者誤用下法,證見胸滿,則知柴胡證還未罷。濕熱上結,故煩驚而小便不利,胃不和,邪熱扰神明故譫語。水氣外溢,故一身盡重而不可轉側,治療應用小柴胡湯和解半表半裡,同時利濕清熱、安神鎮驚,故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主之。

按:《傷寒論》少陽編有“胸中滿而煩者,不可吐下,吐下則悸而驚”。本條所述為誤下少陽柴胡證甚明。又由於煩驚譫語之治,則本方有用於精神不安、狂癲病的機會。

【臨床應用】常用於神經官能症,或急性病後期。

【趙生醫案】李先生,男性,出生日期:1965年,職業:保險從業員。到診日期:2024年4月22日,原病肝腫大,肝功能不正常。近半年來,性情急躁,好難入睡,自言妄想,語無倫次,口苦喜愛冷飲,頭痛頭暈,作悶作嘔,胸脇不適,身痒,大便日行二次,舌紅苔黃膩,脈弦數,證屬少陽經、陽明經合病,病因氣血鬱滯,邪扰心神,病者驚悸不安,治以調和二陽,安神定志,方藥選用“柴胡加龍骨牡蠣湯” 飲服,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15天,病愈。

7) 大柴胡湯方 

【辨證要點】胸脇苦滿、口苦咽乾、心下急、裡實者。

【方藥組成】柴胡、黃芩、法半夏、生大黃、枳實、白芍、生薑、紅棗。

【方解】病初傳少陽,勢須人參補中益氣,既防邪侵及裡,又助正以袪邪於外,但已併於陽明,則須大黃兼攻裡,人參之補,甘草之緩,反非所宜,故去之,加枳實以治心下堅,加芍藥以治腹滿痛,故此治少陽經陽明併病而見裡實心下堅、腹滿痛者。

【原文注解】

《傷寒論》第103條:太陽病,過經十余日,反二三下之,後四五日,柴胡證仍在者,先與小柴胡湯;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為未解也,與大柴胡湯下之則愈。

注解:太陽病十多天,已有內傳少陽的柴胡證,治當和解,忌下,但醫者反二三次誤用下法,致病不解。如果四五天後,仍見有柴胡證,可先給服小柴胡湯。若還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者,是病已併於裡,呈少陽陽明併證的大柴胡湯方證,治宜和解少陽同時下陽明裡熱。

按:大柴胡湯證的嘔和煩,除柴胡證外,還有裡實熱壅的成分,與小柴胡湯不同,可見嘔不止、心下急、鬱鬱微煩等。

《傷寒論》第165條: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

注解:傷寒證,雖發汗汗出而熱不解,且出現心下痞硬、嘔吐而下利症,這種情況宜用大柴胡湯治療。

《傷寒論》第136條:傷寒十余日,熱結在裡,復往來寒熱者,與大柴胡湯,但結胸,無大熱者,此為水結在胸脇也,但頭微汗出者,大陷胸湯主之。

注解:傷寒十余日,已熱結於裡,又出現往來寒熱症狀,這是少陽陽明併病,宜與大柴胡湯下之。如果不見往來寒熱,但結胸無大熱,是說無大承氣湯證的身大熱,但頭微汗出,亦不似大承氣湯證的蒸蒸自汗出,知不只是熱結在裡,還有水相結在胸脇也。宜大陷胸湯主之。

按:此述大陷胸湯證與大柴胡湯證和大承氣湯證的鑒別法,甚關重要,學者宜細研之。

《金匱要略·腹滿寒疝宿食病脈證治》第12條:按之心下滿痛者,此為實也,當下之,宜大柴胡湯。

注解:按之心下滿且痛,此為半表半裡證的裡實,宜大柴胡湯下之。

【臨床應用】心下痞硬,滿痛,皆心下急的一類,為應用本方的要症,宜記。外感發汗,汗出而發熱不解,大多現小柴胡加石膏湯證,或本方證,或本方加石膏湯證。又從治發熱嘔吐、下利來看,則本方有用於急性胃腸炎、膽道感染、膽囊炎、痢疾等的機會。外感表解而熱不退,有柴胡湯證,多宜小柴胡加石膏湯。若大便乾,舌苔黃,已非上方所能治,與本方有捷效。

【胡希恕醫案】 

    會診一患者,高熱50余日,西醫用盡退熱方法不解。請各醫院會診,多疑為癌變,最後邀胡老往診:其人嘔不能食,胸脇滿,心下痞,大便難,脈弦有力,與本方一劑熱退,三劑痊愈出院。此證多有,故出此例以供參考。

    胡老用本方治喘,使後學嘆為觀止,今附一例治驗:康某,男性,36歲,1964年4月29日初診。三年前因食青辣椒而發哮喘,在東北久治不效而來京求診。冬夏皆作,始終未離氨茶碱。半年來多服補肺益腎之劑,證反有增無減。近日哮喘發作,晝輕夜重,倚息不得卧,大汗淋漓。伴胸悶腹滿,口乾便秘,心悸眠差,苔薄白,脈沉緩。證屬少陽陽明合病,兼挾瘀血而現大柴胡湯合桂枝茯苓丸加生石膏湯,每天飲服一劑,六劑治愈。二年未複發。

【趙生醫案】 

何先生,出生日期:1968年7月X日,職業:商人。到診日期:2024年2月22日。平時患血糖高、血壓高,心臟冠狀動脈硬化,嗜煙酒。現證:西醫确診胰臟癌,已經擴散胃部、肝臟,以致胃癌、肝癌,血液檢查癌抗原CA19.9:7,556 U/mL,上腹悶痛,疲勞,腹脹,消化不良,便秘,血色素、血小板、白血球低,脈虛弦,舌淡苔白厚。此是少陽經、陽明經合病,形成氣血鬱結,中虛裡寒,免疫失控,長成癌腫。治以疏通氣血,強體抗癌,方藥選用“大柴胡湯”加吉林長白山野生人參、野生石斛、西藏桑黃、福建金線蓮飲服,每天飲服一劑,結合針灸治療,每隔一天針一次,西醫做化學藥物治療,標靶治療, Y90治療,免疫治療。

醫囑:均衡飲食,戒煙戒酒,適量運動,按以上中醫、西醫醫療方案,病者幸運地可正常飲食,每天做運動,生活質素良好。

醫話:至2024年12月31日,病情急轉直下,2025年1月25日逝世。何先生得知胰臟患癌時,癌腫已經擴散到體內肝、膽、膽管、肺部、胸膈、下腹淋巴、主動脈等地方,血液中癌指標CA:19.9高到7,556 U/ML。臨床上,我辨經選方準確,取用“大柴胡湯”加入強體抗癌藥物,隔天針灸一次,結合名西醫、西藥治療,效果非常理想,一年多的時間裡,他都過得很愜意。在這宗醫案中,充分顯示出中醫、西醫結合治療危急重症的好處。

8)柴胡桂枝乾薑湯方

【辨證要點】 半表半裡虛寒證而見四肢厥冷,口乾或苦,心下微結者。

【方藥組成】柴胡、桂枝、乾薑、炙甘草、天花粉、黃芩、生牡蠣。

【方解】本方是小柴胡去半夏加瓜蔞湯的變劑。黃芩苦寒,伍乾薑之辛溫以理微結,瓜蔞根之潤得牡蠣之收,更能止渴。桂枝甘草治氣冲兼和外。人參補中、大棗壅滿均非微結所宜,故去之。故治柴胡去半夏加瓜蔞湯證,氣上冲有微結或外不和者。

    本方雖由小柴胡湯變化而來,但因去人參、生薑,加入乾薑、桂枝、使整個方劑重於袪寒逐飲,溫下寒而清上熱,故能治寒熱往來、心下滿微結。因此小柴胡湯治療半表半裡陽證即少陽病,而本方治療半表半裡陰證即厥陰病,其主要變化在乾薑。

【原文注解】

《傷寒論》第147條:傷寒五六日,已發汗而复下之,胸脇滿微結、小便不利、渴而不嘔、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者,此為未解也,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注解:傷寒五六日,雖已發汗,病不解則常轉入少陽柴胡湯證,醫不詳查,而又誤用下法,因使邪熱內陷,雖胸脇滿未去,但已津液微結。津液不下,故小便不利。津液虛少、熱更傷津致燥,故渴而不嘔。氣冲於上,故但頭汗出。往來寒熱、心煩,為柴胡證還未解,宜以柴胡桂枝乾薑湯主之。

按:此微結是對大陷胸湯證說的,即是說此結輕微,與大陷胸湯證結如石硬者顯異。

《金匱要略·瘧病脈證并治》附方(三):柴胡桂枝湯方,治瘧寒多,微有熱。

注解:當瘧發作時,若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者,宜本方治之。

按:病欲自表解則惡寒,瘧發作時寒多熱少,或但寒不熱,亦病有欲自表解之機。本方有桂枝、甘草,有致汗解外的作用。試看方後初服微煩,複服汗出便愈的注語可證。

【臨床應用】從以上兩條可看出,本方與小柴胡湯都用於半表半裡病,但小柴胡湯治療陽熱證,而本方用於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證,也就是半表半裡陰證。

陰證不得有熱,半表半裡不同於少陰和太陰邪有直接出路,故很容易寒鬱化熱,故常見上熱下寒,而但寒不熱者很少見,這就是本方治瘧寒多,微有熱,或但寒不熱的主要原因。胡希恕學生張秋水於江西時治療瘧疾,慣用本方隨證加減治之,無不應手取效。臨床不只用於治瘧,一些慢性病常出現本方證,如見四肢發涼、厥冷而同時有口苦咽乾者。久久不愈的無名低熱,一般的慢性病,有用本方或其加味和合方的機會。

【胡希恕醫案】 

     胡某,男性,14歲,1965年10月18日初診。4年前曾患黃疸型急性傳染性肝炎,經西藥治療黃退,但食納不佳,肝功能時有波動,時頭暈目眩,近一年來約每半月有一次癲癇發作,發作時先覺氣上冲咽,旋即四肢抽搐,繼則牙關緊閉,口吐白沫,不省人事,經常服用鎮靜劑(西藥),但仍每半月發作一次,常感乏力,每發作過後尤為明顯,因食欲不振出現身體瘦弱,舌淨無苔,脈弦微數。

證屬半表半裡陰證,合併血虛水盛,治以溫下清上,養血利水,方藥選用“柴胡桂枝乾薑湯”合“當歸芍藥散” 飲服。結果:上藥服6劑,食納轉好,他證如前,繼服6劑,頭暈好轉,未發癲癇,又服1周力氣增加,仍宗原方稍增損,服1個月未見癲癇發作。又服1個月停藥觀察未見發作。

【趙生醫案】張先生,出生日期:1970年8月X日,職業:醫護人員。視診日期:2023年3月18日,病者向來身體健康,起居飲食正常,不吸煙,不飲酒,無任何不良習慣。在新冠病毒疫症期間,在當地醫院積極工作,很不幸,二週前證實感染新冠病毒,臨床表現:高燒、劇咳、膿痰、咳血,确診肺炎。留醫治療,用大量抗生素、退燒藥、吸氧氣;七天後熱退,只有低燒,咳血嚴重,頭痛、汗出、四肢寒冷、血壓低、口渴思飲,大、小便正常,飲食正常,但出現全身動脈出血,生命危險。朋友介紹我給其視診,取用中醫藥治療,當時病者精神尚可,說話清楚,但有氣促、咳嗽、臉色蒼白、舌淡紅苔白微黃,按中醫《傷寒論》六經辨證,屬陰證的半表半里,寒熱錯雜,上熱下寒,病因在重用西藥之後,本身機體免疫失調,新冠病毒無法清除,損害血管壁,造成動脈出血,取方用藥“柴胡桂枝乾薑湯”加仙鶴草、地榆、五指毛桃。每天服藥二劑,三天後不出血,熱退,停服西藥,改為每天服中藥一劑,至1/4/2023康復出院,病癒。

 

趙生醫師、韓仕英醫師
寫於:2025年8月26日

 

請注意:

本網站由醫師所提供的藥方,僅給讀者參考。如果讀者正在服食其他藥物,或身患其他疾病,更須經註冊中醫/西醫同意才可服用。我們恕不負上任何責任。

趙生健康網 謹啟

頂部目錄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