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膏類方

(傷寒論)中的石膏類方

《傷寒論》的醫學理論是否科學,主要看其理論是否龍正确指遵臨床,方證療效是否确切。我在臨床治病運用先辨六經,後辨方證,有是症,用是方,非常有療效。現將《傷寒論》中的石膏類方編述於下,給與從事《傷寒論》者參讀。

石膏是自然界中蘊藏的石膏石,通常為白色、無色,無色透明晶體稱為透石膏,有時因含雜質而成灰、淺黃、淺褐等色。中國主產於山東、內蒙古、青海、湖南、湖北、西藏、安徽、江蘇、四川等省地區。外國都有出產,尤其是美國產量更大。

藥理作用:1)解熱作用。 2) 對心血管系統作用。 3) 對平滑肌作用。

石膏始於《神農本草經》記載。後來是中醫臨床的常用藥,味辛、甘、性微寒,主要功效:清熱瀉火、除煩止渴,斂瘡生肌。常用於外感熱病、高熱煩渴,高熱不退,心煩神昏譫語發狂口渴咽乾,肺熱喘急中暑自汗胃火頭痛牙痛熱毒壅盛,發斑出疹口舌生瘡。它在《傷寒論》中的用途,主要見於陽明經。
 

目錄

1) 白虎加桂枝湯方

2) 木防己湯方

3)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方

4) 越婢湯方

5) 越婢加朮湯方

6) 越婢加半夏湯方

7) 大青龍湯方

8) 文蛤湯方

9)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

10) 厚樸麻黃湯方

11) 麻杏石甘湯方

12)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13) 風引湯方

14) 竹葉石膏湯方

15) 白虎湯方

16) 白虎加人參湯方
 

1) 白虎加桂枝湯方

【辨證要點】身熱不惡寒,骨節煩痛者。

【方劑組成】石膏、知母、粳米、炙甘草、桂枝。

【方劑解說】本方即白虎湯再加桂枝,實即桂枝甘草湯與白虎湯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併證,即太陽陽明合病。

【原文注釋】

《金匱要略∙瘧病脈證併治》第4條:溫瘧者,其脈如平,身無寒但熱,骨節疼煩,時嘔,白虎加桂枝湯主之。

注解:身無寒但熱,為熱在裡。骨節疼煩,時嘔,為邪在表。本方兩解表裡故主之。

按:本方不限於治溫瘧,各種熱性病,凡有是證,即可用之。

【臨床應用】常見於急慢性關節炎、感冒、瘧疾、溫疫等病。

【趙生醫案】吳先生,出生日期:1986年5月X日,職業:建造業。到診日期:2023年10月9日,發熱三天,兩側膝關節紅腫熱痛,身熱不惡寒,口渴欲飲,自汗出,舌紅苔薄黃,脈滑數。證屬太陽經、陽明經合病,病因感冒內困、外邪里熱,治以表裡雙解,清里熱解外邪,方藥選用“白虎湯加桂枝湯”,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五天,病癒。

 

2) 木防己湯方

【辨證要點】喘滿心下痞堅、煩渴者。

【方劑組成】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參。

【方劑解說】木防己逐水飲,佐人參以治心下痞硬,桂枝解表治氣上沖,石膏解煩渴而主喘滿,故治水飲、其人喘滿、心下痞硬而煩渴欲飲者。

【原文注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併治》第24條: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癒,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癒,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癒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注解:支飲,即指咳逆倚息、氣短不得卧、其形如腫等外邪內飲的證候而言。水飲自心下逆迫於膈謂為膈間支飲,侵及胸肺,故其人喘滿。胃虛飲聚,故心下痞堅。面色黧黑,為病水之征。其脈沉緊,為裡飲之應。審證與脈明系外邪內飲為患,宜以木防己湯主之。醫不詳審查,妄施吐下,故數十日而不癒,其症狀仍在者,仍宜以木防己湯主之。若服後喘滿解,按之心下已虛軟者,則病即當癒;若按之心下仍堅實者,三日後,喘滿復發。再與本方而不癒者,則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臨床應用】本方證很似久咳喘出現的肺心病而見肝脾腫大症。又適用於心臟病胸悶、心悸、面色黧黑、心下痞堅者。對水飲引起的神經系統病變也有效,如治驗。

【趙生醫案】黃先生,出生日期:1989年,職業:地盤扎鐵工人。到診日期:2021年7月6日,上呼吸道感染,(感染新冠病毒二月未轉陰性)咽喉紅腫、熱痛,氣促咳喘,下肢浮腫,身熱不惡寒,口渴飲水,微汗出,舌紅苔白厚,脈浮細數。證屬太陽經、陽明經合病,病因外邪內飲,鬱滯化熱,阻隔心肺,治以溫中化飲,解表清熱,方藥選用“木防己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加茯苓、白朮,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五天,病癒。

 

3) 木防己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方

【辨證要點】木防己湯證心下痞堅甚、二便不利者。

【方劑組成】木防己、桂枝、人參、茯苓、芒硝。

【方劑解說】茯苓利小便,芒硝除堅滿,於木防己湯去石膏加此二味,故治木防己湯證心下痞堅甚、二便不利者。

【原文注釋】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併治》第24條:膈間支飲,其人喘滿,心下痞堅,面色黧黑,其脈沉緊。得之數十日,醫吐下之不癒,木防己湯主之;虛者即癒,實者三日復發,復與不癒者,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主之。

注解:支飲,即指咳逆倚息、氣短不得卧、其形如腫等外邪內飲的證候而言。水飲自心下逆迫於膈因為膈間支飲,侵及胸肺,故其人喘滿。胃虛飲聚,故心下痞堅。面色黧黑,為病水之征。其脈沉緊,為裡飲之應。審證與脈明系外邪內飲為患,宜以木防己湯主之。醫不詳審查,妄施吐下,故數十日而不癒,其症狀仍在者,仍宜以木防己湯主之。若服後喘滿解,按之心下已虛軟者,則病即當癒;若按之心下仍堅實者,三日後,喘滿復發。再與本方而不癒者,則宜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

【臨床應用】木防己湯證又見心下痞堅甚、二便不利者。

【趙生醫案】陳小姐,出生日期:1991年,職業:文員。到診日期:2022年3月3日,上呼吸道感染新冠病毒症,發熱,咳嗽,氣促,二便不暢,身熱不惡寒,微汗出,舌紅苔白厚,脈浮緊。證屬太陽經、陽明經合病,病因外邪內飲,鬱滯化熱,阻隔心肺,治以溫中化飲,通利二便,方藥選用“木防己湯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湯”合“葶藶大棗瀉肺湯”,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五天,病癒。

 

4) 越婢湯方

【辨證要點】周身浮腫,脈浮,惡風者。

【方劑組成】麻黃、生石膏、生薑、紅棗、炙甘草。

【方劑解說】本方與麻杏石甘湯類似,皆為外邪內熱的治劑,在方劑組成上,與麻杏石甘湯不同的是:本方去了杏仁而加生薑、大棗,無杏仁則治喘的作用減弱,加薑棗則健胃逐水的作用增強,故本方強於逐水,重用麻黃發水氣以解表,病水者胃多虛,故佐以生薑、大棗、甘草助益其胃,用石膏清內熱而止汗出,故此治太陽陽明合病的風水,一身悉腫、身無大熱而續自汗出者。

【原文注釋】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併治》第23條: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注解:外邪內飲出現水腫稱謂風水。惡風、脈浮為外邪;一身盡腫為水氣。續自汗出無大熱,與麻杏石甘湯證的汗出無大熱的意思相同。雖有汗出,但津液未至明顯虛損故口不渴,此證宜越婢湯主之。《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併治》篇對於風水這樣說:“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煩,惡風。” 本條所述以續自汗出,故骨節不疼,可用本方治療。如果無汗而疼煩,當屬大青龍湯證,那就不用本方了。

按:水氣有表,治當用發汗法,但津液虛損者不可發汗,故《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併治》有“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之戒。脈浮不渴,正是本方發汗的關鍵依據,後世一些醫家錯誤認為石膏治渴,而把脈浮不渴,改為脈浮而渴,這是大錯。其實石膏所除之熱并不一定渴,口舌乾而煩躁者即可用之。若是真大渴思飲,這是津液大傷的證候,須合用人參方能有津。詳見白虎加人參湯條,相互對比研究自明。

【臨床應用】不論急慢性病,凡見周身浮腫、脈浮、惡風者可與本方。常見於急性感冒、肺炎,更多見於急慢性腎炎,但不同時期、不同的人常出現不同的方證,不可用一方治療到底。

【趙生醫案】黃小姐,出生日期:1987年,職業:文員。到診日期:2022年7月3日,上呼吸道感染新冠病毒症,低熱,咳嗽,臉浮腫,四肢腫,關節疼痛,小便不暢,惡風,舌淡紅苔白,脈浮。證屬太陽經、陽明經合病,病因水飲內停,外邪鬱表,鬱滯化熱,治以溫中化飲,解表利水,方藥選用“越婢湯”加茯苓、白朮,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五天,病癒。

 

5) 越婢加朮湯方

【辨證要點】越婢湯證見小便不利或濕痺疼痛者。

【方劑組成】麻黃、生石膏、生薑、紅棗、炙甘草、白朮。

【方劑解說】本方是由越婢湯加白朮而成。白朮性苦溫,健中、生津、利濕,主風寒濕痺,故本方治越婢湯證而小便不利或濕痺疼痛者。

【原文注釋】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併治》第5條:裡水者,一身面眼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朮湯主之。

注解:黃腫,指水腫微發黃色,為水因熱蒸之象,但不是黃疸。一身面目黃腫,是說全身皮膚以及面、目都發黃腫。脈沉為有水飲之應,小便不利則水不得排泄而外溢,故令病水。假如小便頻利,造成津液亡失,則只能病渴而不能病水。病水者用越婢加朮湯治療。

按:《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併治》篇,只有風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黃汗五種,本條的裡水,是就病水的原因說的,即對風氣相擊的風水說的。風水可說是外因,此則由於小便不利為內因,故以裡水別之。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併治》第25條:裡水,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注解:就裡水這一點,則越婢加朮湯和甘草麻黃湯均有應用的機會,但并不是同主一證,臨證時辨方證選其一而用之。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併治》付方:《千金》越婢加朮湯:治肉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

注解:肉變色、多汗謂肉極;痛引肩背不可動轉,謂為厲風;下焦腳弱,即腳氣一類病。

按:越婢加朮湯治療肉極有效。實踐證明,越婢加朮湯再加附子治腰腳麻痺,下肢痿弱以及關節疼痛而有水氣留滯者療效更好,故《千金要方》所謂“厲風氣,下焦腳弱”之治,宜越婢加朮附湯為是。

【臨床應用】實踐證明,本方所主水腫證,亦以腎功能障碍者為多見。臨床所見,一身面目黃腫,很似“腎炎面容”,每一望見此黃腫,再細辨有越婢加朮湯證,用之多取良效,不但使水腫和腹水消退,而且也使腎功能好轉、治癒。

【趙生醫案】李女士,出生日期:1967年,職業:文員。到診日期:2023年10月30日,頭痛發熱,每天體溫38℃~39℃,臉面、四肢浮腫,小便少,大便正常,食欲差,不欲飲水,脈浮滑,舌淡紅苔白膩,證屬少陽經、陽明經合病,外寒裡飲、飲鬱化熱,治以解表利水,清熱化飲,方藥選用“越婢加朮湯”治療,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五天,熱退腫消,病癒。

                         

6) 越婢加半夏湯方

【辨證要點】越婢湯證兼見咳逆上氣,兩目發脹或頭痛者。

【方劑組成】麻黃、生石膏、生薑、紅棗、炙甘草、法半夏。

【方劑解說】本方是由越婢湯加半夏而成。半夏辛溫,化痰,降逆、下氣,加於越婢湯中,故治越婢湯證而有痰飲、咳逆上氣者。 

【原文注釋】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併治》第13條: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注解:熱壅飲逆復兼外邪束表,故咳而上氣,則為肺脹。目如脫狀者,形容眼球突出如欲脫,為眼脹之甚。其人喘,目如脫狀,亦邪逆氣壅於上所致。脈浮大為外邪內熱的反應,故以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按:肺脹為病名,《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併治》說:“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可見肺脹即指上氣咳逆、喘而躁急的證候。

【臨床應用】常見於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肺心病等病,主要依據咳逆喘急、目突如脫特點,再審屬外邪內熱、內飲者,碓實有效。

【胡希恕醫案】詹某,女,39歲,病歷號132122,1964年10月12日初診。昨晚受涼,咽痛,咳喘,喉中痰鳴,服氨茶鹼2片喘稍緩解,但仍咳重,咳則兩眼發脹、頭痛,自感呼吸不暢,苔白膩,脈浮弦。此屬外寒內熱、飲氣上逆,治以解外化飲、清熱降逆,與越婢加半夏湯加杏仁。結果:上藥服2劑咳喘減,咽痛、目脹、頭痛已,繼服2劑,諸症皆消。

 

7) 大青龍湯方

【辨證要點】麻黃湯證、越婢湯證兼見。

【方劑組成】麻黃、桂枝、北杏仁、炙甘草、生石膏、生薑、紅棗。

【方劑解說】此即麻黃湯與越婢湯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併證,為發汗利水的峻劑,用於太陽陽明合病證。以藥物組合看,麻黃、桂枝、北杏仁、生薑、炙甘草、紅棗皆辛溫發汗,生石膏《神農本草經》謂:“味辛,微寒”,配於眾辛溫發汗藥中,全方當顯辛涼解太陽表,清陽明裡熱,兼袪在表之水濕。

【原文注釋】

《傷寒論》第38條: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瞤,此為逆也。

注解:這裡的太陽中風,是指主治風水的越婢湯證而言。越婢湯證原有“續自汗出”,患者又兼見麻黃湯的表實證,故見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出汗而煩躁,這是因不能出汗,表不解、水濕不能袪除,內熱不能外越的緣故,這正是患者既有麻黃湯證又有越婢湯證,故以麻黃湯與越婢湯合之的本方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為太陽中風本證,慎不可誤給服本方,如果誤給服本方,則要造成四肢厥逆、筋惕肉瞤,成為虛以實治的壞病,故謂此為逆也。

《傷寒論》第39條:傷寒,脈浮緩,身不痛,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主之。

注解:水氣外鬱於肌表,雖無汗形似傷寒,但脈不浮緊而浮緩,身亦不痛而但重。水氣時有進退,因亦乍有輕時,如細審确無少陰證時,則宜用大青龍湯發汗行水。

按:本條所述當是溢飲證治,溢飲有屬於陽熱實證,宜用大青龍湯治之;有屬於陰虛寒者,宜麻黃附子細辛湯、小青龍湯治之。細審無少陰證,即排除陰寒表證。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併治》第23條: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注解:溢飲,《金匱要略》記載:“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出而不汗出、身體腫重謂之溢飲。”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是說從發汗治溢飲來看,二方作用相類似,但宜依證選一而用之,不是說二方主同一證。

【臨床應用】臨床常見於急慢性病,如各種感染發熱,感冒、鼻炎、肺炎、腎炎、腦炎、風濕等。凡見腫脹、喘滿、小便不利而躁煩,本方有捷效。此方治腎炎水腫適證用之,多取良效。

【趙生醫案】李先生,出生日期:2002年,職業:文員。到診日期:2022年11月3日,新冠病毒感染,發熱三天,頭痛,肌肉痠痛,咳劇,無痰,渴欲飲水,不汗出,煩躁,脈浮緊,舌紅苔白帶黃,證屬太陽經、陽明經合病,病因外邪內躁、邪氣鬱閉,治以解鬱袪邪,清熱消躁,方藥選用“大青龍湯”加野葛根、北杏仁飲服,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五天,病癒。

 

8) 文蛤湯方

【辨證要點】麻杏石甘湯證合併越婢湯證,口渴不欲飲而煩熱明顯者。 

【方劑組成】文蛤、麻黃、北杏仁、生石膏、炙甘草、生薑、紅棗。

【方劑解說】本方為麻杏石甘湯與越婢湯合方,二方皆解太陽陽明合病,而越婢湯中姜、棗重在健胃去停水,以適應口渴不欲飲。再加酸斂止渴的文蛤,故治麻杏石甘湯與越婢湯的合併證而煩熱者。 

【原文注釋】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證治》第19條: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注解:本條文有問題,吐後渴欲飲水而貪飲者,豈有用文蛤湯發汗之理?文蛤湯當是文蛤散之誤。《傷寒論》五苓散條有“服文蛤散”之句,按其證應是文蛤湯。可能由於編寫錯亂,宜更正之。另錄條文如下:

《傷寒論》第141條: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彌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文蛤湯);若不差者,與五苓散。

注解:太陽病,本當汗以解之,而反以冷水潠其面,或灌其身,則邪熱被冷水劫而不得去,雖漸覺輕快,但不久更煩熱。由於水熱相擊,肉上粟起(起雞皮疙瘩)。裡有熱故意欲飲,但胃有停水,故反不渴。給服文蛤湯先以解表,若服後煩熱不差者,為水停不行的關係,故與五苓散治之。本條所述當是文蛤湯證。

【臨床應用】急慢性感冒、腎炎、肺炎見麻杏石甘湯與越婢湯的合併證而煩熱者。

【趙生醫案】黃女士,出生日期:1984年,職業:地產從業員。到診日期:2022年7月13日,新冠病毒感染病,發熱一週,頭痛,肌肉痠痛,咳劇,無痰,渴不欲飲,不汗出,煩躁,脈浮緊,舌紅苔白,證屬太陽經、陽明經合病,病因外邪內濕、水停邪閉,治以解鬱行水,清熱除躁,方藥選用“文蛤湯”加茯苓、白朮飲服,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五天,病癒。

 

9) 小青龍加石膏湯方

【辨證要點】小青龍湯方證兼煩躁者。

【方劑組成】桂枝、炙麻黃、炙甘草、細辛根、五味子、法半夏、白芍、乾薑、生石膏。

【方劑解說】於小青龍湯加石膏,故治小青龍湯證而有煩熱的太陽陽明合病。

【原文注釋】《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併治》第14條:肺脹,咳而上氣,煩躁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注解:由本條可知,所謂肺脹,是除外邪內飲還必兼有熱壅氣逆的證候,以咳而上氣且煩躁為主要特征。上氣者,即氣冲逆上而不下的證狀。

【臨床應用】多見於急慢性咳喘,凡屬外邪內飲又見煩熱者。

【趙生醫案】黃小姐,出生日期:1974年,職業:文員。婚姻狀況:未婚,2024年2月7日到診。感冒發熱、痰多咳喘,煩躁、口渴不思飲三週未癒,舌紅苔白厚,脈浮緊,證屬太陽經、陽明經合病,外有寒邪,裡有內飲,治以解表化飲,清熱除煩,方藥選用〝小青龍加石膏湯〞飲服。每天服一劑,連服四天,治療後病癒。

 

10) 厚樸麻黃湯方

【辨證要點】小青龍加石膏湯證見胸滿、短氣者。

【方劑組成】炙麻黃、炙甘草、細辛根、五味子、法半夏、乾薑、生石膏、厚樸、北杏仁、浮小麥。

【方劑解說】此亦是小青龍加石膏湯的變劑,故主治亦相近似。加厚樸、北杏仁去桂枝、白芍,則偏於治喘滿,但用大量小麥,養正則有餘,逐水則不足,故不能治溢飲。

【原文注釋】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併治》第8條:咳而脈浮者,厚樸麻黃湯主之。

注解:咳而脈浮者,為病在表,亦是咳而上氣之類的證候,當有喘滿、短氣等裡熱實證,此為太陽陽明合病,故以厚樸麻黃湯主之。

【臨床應用】用於外邪內飲,咳逆喘滿而裡實滿者。

【趙生醫案】陳小姐,出生日期:1984年,職業:文員,婚姻狀況:未婚,2024年5月17日到診。感冒發熱、痰多咳喘,煩躁、口渴、不思飲、三週未愈,舌紅苔白厚,脈浮緊,證屬太陽經、陽明經合病,病因外有寒邪,里有內飲,治以解表化飲,清熱除煩,方藥選用〝厚樸麻黃湯〞飲服。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四天,病癒。

 

11) 麻杏石甘湯方

【辨證要點】汗出而喘、口乾、煩滿而不惡風者。

【方劑組成】炙麻黃、北杏仁、生石膏、炙甘草。

【方劑解說】麻黃配伍桂枝攻表邪而發汗,伍石膏清裡熱,故反治療汗出。今於麻黃湯去桂枝,倍用麻黃,增量甘草並加石膏,故治汗出有熱、喘而急迫者。此亦辛溫、辛寒相伍,解陽明內外之證,寓辛涼解表之意。

【原文注釋】

《傷寒論》第63條: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注解:無大熱,是說不似陽明熱實於裡的身大熱,并非無熱之意。本條大意是說:發汗後表不解,依法宜桂枝湯汗以解表,但患者汗出而喘,身無大熱,雖然外邪未罷,但不可再用桂枝湯純辛溫治療,而應用麻杏石甘湯辛涼清內外。

按:這裡所說的汗出,純屬裡熱熏蒸所致,其特點是,汗出黏稠量多而臭味重,與桂枝湯證的自汗淡薄量少而味輕者有別。不過熱實於裡當大熱,今無大熱則未至陽明內熱的熱實程度甚明。故此喘不是裡實滿的承氣湯證,而是由於表熱鬱閉和裡熱壅滯而致的麻杏石甘湯證,故用本方兩解表裡。

 《傷寒論》第162條: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杏石甘湯。

注解:太陽病,治應汗解,誤用下法,熱陷於裡而表裡併病,亦每見本方證,當然不可與桂枝湯而宜用本方。

【臨床應用】喘而汗出,身無大熱,為本方應用的主證。氣管炎、肺炎、哮喘等常見本方證。這裡要注意,麻杏石甘湯并非是這些病的特效藥,若適是病,即用是藥反而多誤。中醫治病在辨證、辨方證,用非其證,不但無益,而且有害。學者須識此,慎勿等閒視之。

【趙生醫案】李小姐,出生日期:1999年,職業:文員。婚姻狀況:未婚,2024年6月10日到診。感冒發熱、汗出、不惡寒、身疼、咳喘,白痰,口乾、思飲、舌苔白舌尖紅、脈滑數。證屬太陽經、陽明經合病,病因外寒裡熱,外閉內鬱、治以解表清裡,化痰定喘,方藥選用〝麻杏石甘湯〞加法半夏飲服,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四天,病癒。

 

12) 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辨證要點】桂枝湯證多,越婢湯證少者。 

【方劑組成】桂枝、白芍、生薑、紅棗、炙甘草、炙麻黃、生石膏。

【方劑解說】取桂枝湯二越婢湯一合之,治桂枝湯證多越婢湯證少者。本方證適應於太陽陽明合病,有汗出惡風,且見口乾、煩躁者。溫病初期常見此方證。 

【原文注釋】

《傷寒論》第27條: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注解:太陽病,還發熱惡寒,但熱多寒少而脈微弱,為外邪已衰,病有欲癒之象,雖無汗,但體表已無充盈的津液,故謂此無陽也。這裡所說的不可發汗,是說不可用麻黃湯大發其汗的意思,宜桂枝二越婢一湯解肌透表為治。

按:這裡要特別注意無陽的含義,前麻黃湯條的“陽氣重”和本條的“此無陽”,正好對照互參,而參考甘草乾薑湯“以復其陽”,便不難理解陽氣是指什麼。注家謂陽氣重是陽熱,實非。前者為津液充實於體表,故脈應之緊,須以麻黃湯發其汗。而此為津液不足於外(姜春華有相同認識),故脈應之微弱,故宜本方輕而解之。本方與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三方以藥量極輕,均為外邪還不了了的輕劑而設,不可不知。

【臨床應用】浮腫患者表現出桂枝湯證明顯,且感煩躁、口乾者,可試用本方。

【趙生醫案】黃先生,出生日期:2001年,職業:文員。婚姻狀況:未婚,2024年7月9日到診。感冒發熱、眼臉浮腫,微汗出、頭痛、身疼、咳嗽、口乾煩躁、舌紅苔白,脈浮緩。證屬太陽經、陽明經合病,病因外寒里熱,邪表內閉,治以解表清里,袪邪復健,方藥選用〝桂枝二越婢一湯〞飲服,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四天,病癒。

 

13) 風引湯方

【辨證要點】驚癇瘛瘲寒熱錯雜者。

【方劑組成】桂枝、炙甘草、生龍骨、生牡蠣、乾薑、生大黃、寒水石、滑石、赤石脂、白石脂、紫石英、生石膏。 

【方劑解說】本方為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變方,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原治津液傷表虛飲逆致躁煩驚悸,加入寒水石、滑石、石膏、大黃清裡熱,又加赤白石脂、紫石英、乾薑溫下固澀,故治津液更虛呈陽明太陽合病的驚癇瘛瘲。

【原文注釋】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併治》附方:風引湯:除熱癱癇。

 注解:此亦林亿等所附。方用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加下熱清裡之品,除熱以治驚癇可信,但與中風病無關。又本方非常類似長沙漢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的第一方(見《中國湯液經方》第8頁),用於破傷風引起驚癇瘛瘲呈太陽陽明合病者可能有效。因此名為風引湯。

【臨床應用】本方為桂枝甘草龍骨牡蠣湯變方,故臨床證見驚癇瘛瘲寒熱錯雜者可試用本方。

【趙生醫案】李小姐,出生日期:1978年。職業:無業。婚姻狀況:已婚。2013年7月18日到診。一向患有思覺失調證,到診時,感冒咳嗽、語無論次,雙手抱胸,自叫害怕、微汗出、舌尖紅苔白、脈滑數。證屬太陽經、陽明經合病,病因外寒里熱、寒熱錯雜,治以解表清里,化鬱寧神,方藥選用〝風引湯〞加珍珠母飲服,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十天,結合針灸,隔天針一次,共針五次,病癒。

 

14)竹葉石膏湯方

【辨證要點】熱病後期、虛贏少氣、煩渴者。 

【方劑組成】淡竹葉、生石膏、粳米、炙甘草、黨參、法半夏、麥門冬。

【方劑解說】此於麥門冬湯去大棗,加竹葉、石膏,竹葉,《名醫別錄》謂:“味辛平,大寒。主胸中痰熱,咳逆上氣。” 有外清溫暑之熱《重慶堂隨筆》的作用。故治麥門冬湯證內外熱甚而煩渴者。

【原文注釋】

《傷寒論》第397條:傷寒解後,虛羸少氣,氣逆欲吐,竹葉石膏湯主之。

 注解:傷寒病癒後,由於不善攝生,因而精氣虛衰,故其人虛羸少氣。若又見虛熱上炎而氣逆欲吐,是胃虛表裡熱盛,宜以竹葉石膏湯治之。

【臨床應用】急性熱病,肺結核後期常用本方證。胡老曾治驗無名熱。

【趙生醫案】陳先生,出生日期:1998年,職業:金融從業員,婚姻狀況:已婚,2024年4月10日到診,感冒咳嗽、發熱十天不退、每天體溫在38度左右,證見身熱、自汗、惡心、嘔吐、舌紅苔白,脈細數,證屬太陽經、陽明經合病,病因津液大虛,外邪內閉,治以養胃生津,抗邪外出,方藥選用〝竹葉石膏湯〞飲服,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五天,病癒。

 

15)白虎湯方

【辨證要點】陽明病,自汗出,脈滑數者。

【方劑組成】生石膏、知母、粳米、炙甘草。

【方劑解說】生石膏、知母除熱止煩。炙甘草、粳米安中養正。本方是治熱用

寒,而不為寒傷的良法。

【原文注釋】

《傷寒論》第176條:傷寒脈浮滑,此表有熱,裡有寒,白虎湯主之。

注解:此條錯,傷寒脈浮滑,而表熱裡寒者,應該是白通湯主之(白通湯:蔥白、乾薑、熟附子)。不過表熱裏寒,脈不應浮滑;若就脈浮滑而言,則宜白虎湯,但又不應有表熱裏寒之證。此其中必有錯簡,待考。

《傷寒論》第219條:三陽合病,腹滿、身重、難以轉側、口不仁、面垢、譫語、遺尿,發汗則譫語;下之則額上生汗、手足逆冷。若自汗出,白虎湯主之。

注解:口不仁,即口中不和。面垢,即面無光澤。腹滿、譫語、遺尿為熱盛於裡已影響了神志;身重難以轉側,外復多濕;口不仁、面垢熱在少陽,故稱之為三陽合病。熱盛於裡則不可發汗,若發汗則必益甚其譫語。裡雖熱但不實,故亦不可下,若下之虛其裡則額上汗出、手足逆冷。若自汗出者,是說本方證有自汗,則宜白虎湯主之。

按:這裡所說的三陽合病,實即熱盛於裡的陽明病,不過裡還不實,因外有郁濕,外郁之濕不能用汗法,也不能用下法,裡熱盛猛則自汗出,故以白虎湯主之。

《傷寒論》第350條:傷寒脈滑而厥者,裡有熱,白虎湯主之。

注解:脈滑主裡熱,故脈滑而厥,知為裡有熱的熱厥,宜以白虎湯主之。

【臨床應用】本方證在臨床較為多見,可用於一般常見熱性病如感冒、肺炎、中暑、急性傳染病等,本方用於熱性淋巴結腫大有良效。

【趙生醫案】陳小姐,出生日期:2005年,職業:飲食業。到診日期:2022年7月6日,高熱9天,頸部兩側淋巴結腫大,望其面紅,消瘦,自汗出,不惡寒,自感乏力身重,舌紅降苔薄少,脈滑數。證屬陽明經病,里外皆熱,津液大傷,治以清熱救里,瀉火生津,方藥選用“白虎湯”加生地黃、麥冬、生牡蠣飲服,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六天,結合針灸治療,每隔一天針一次,熱退、淋巴腫大消失,痊愈。

 

16)白虎加人參湯方

【辨證要點】白虎湯證見口渴明顯者。

【方劑組成】生石膏、知母、粳米、炙甘草、人參。

【方劑解說】本方即白虎湯再加人參。因原是白虎湯證,熱盛津液耗損較甚,

以至渴欲飲水,故加人參安中養胃以滋液。 

 【原文注釋】

《傷寒論》第26條:服桂枝湯,大汗出後,大煩渴不解,脈洪大者,白虎加人

參湯主之。

注解:服桂枝湯以微似汗出者佳,若服之不得法,而使大汗出,則病必不除。由於大量亡失體液,胃中乾燥,故大煩渴不解。脈洪大為熱盛津虛的反應,這種情況只用白虎湯清熱,津液不能復生,則口渴不除,惟有用人參補胃,胃氣健津液才能生,口渴才能解,故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論》第168條:傷寒病,若吐、若下後,七八日不解,熱結在裡,表裡俱熱,時時惡風、大渴、舌上乾燥而煩、欲飲水數升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注解:《脈經》、《千金要方》均於傷寒後無“病”字,可從。傷寒法當發汗,誤施吐下,津液大傷,邪變內陷,致熱結於裡。但時時惡風,則外邪還不了了,故謂為表裡俱熱。大渴、舌上乾燥而煩,為津虛熱盛之候。欲飲水數升,更見思水自救之情,宜以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論》第169條:傷寒無大熱、口燥渴、心煩、背微惡寒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注解:無大熱,指身熱不大,并不是說無熱。口燥渴、心煩為熱盛傷津之症。裡熱甚者,則背反微惡寒,宜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按:熱實於裡,勢必迫於外,而身蒸蒸發潮熱,為可下的證候。無大熱,是說身熱雖然未至潮熱之大,故宜用石膏以清熱,而不宜用承氣輩以攻實。又熱盛於裡者,亦常有惡風寒的自覺證,上條的時時惡風和本條的背微惡寒均屬類似證。

《傷寒論》第170條:傷寒脈浮、發熱、無汗,其表不解,不可與白虎湯。渴欲飲水,無表證者,宜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注解:傷寒脈浮、發熱無汗,若表不解者,為麻黃湯證,當然不可與白虎湯,尤其加人參的本方更非所宜自在言外。若渴欲飲水,并确知其無表證者,則宜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按:由本條的說明,可見以上兩條的時惡風和背微惡寒均非表不解的證候甚明。

《傷寒論》第221條:陽明病,脈浮而緊、咽燥、口苦、腹滿而喘、發熱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身重。若發汗則躁、心憒憒反譫語;若加溫針,必怵惕煩躁不得眠;若下之,則胃中空虛,客氣動膈,心中懊憹,舌上苔者,梔子豉湯主之。

《傷寒論》第222條:若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傷寒論》第223條:若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豬苓湯主之。

注解:此亦表裡俱熱的三陽合病。脈浮緊屬太陽;咽燥口苦屬少陽;腹滿而喘以下概屬陽明,由於陽明的證候獨顯,因以陽明病冒之。不過身重為有濕鬱,裡雖熱而未實,乃白虎湯證,而不可汗下,若誤發其汗,重亡津液,則胃中乾、大便硬,其人必煩燥心亂而譫語。若燒針使汗更屬逆治,因火助熱,其人必驚惧煩燥不得眠。若下之,胃本不實,必因誤下而空虛,則客熱邪氣乘其虛上動於膈。若心中懊憹,舌上苔者,為虛熱上犯之證,宜梔子豉湯主之。

     若下之後,渴欲飲水,口乾舌燥者,則熱乃盛而津已虛,故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若下之後,脈浮發熱、渴欲飲水、小便不利者,此水停不行,鬱熱不除之證,故宜豬苓湯主之。

按:此與白虎湯條的三陽合病,均屬表裡俱熱的溫病,只宜白虎湯輩以清熱,汗下燒針俱屬逆治。本條雖亦論及發汗和燒針誤治後的變證,但重點在誤下,因其形似陽明病的裡實證,醫者最易弄錯,故於前二者均未出方。不過誤下後的變證,亦不只限於梔子豉湯證、白虎加人參湯證、豬苓湯證三者,由於此三者均主煩熱,為示其應用的鑒別法,故出此。概言之,梔子豉湯證以煩為主,突出的反應為心中懊憹而不渴;白虎加人參湯證與豬苓湯證,雖均渴欲飲水,但白虎加人參湯證的渴,是由於熱盛津枯,故口舌乾燥,而豬苓湯證之渴,乃由於水停不化,故小便不利,不難區別。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第26條:太陽中熱者,暍是也,汗出惡寒,身熱而渴,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注解:暍即中暑的病名,其狀有似表熱證,故以太陽中熱者冒之。其實身熱汗自出,純屬裡熱。惡寒是因熱極汗大泄、腠理開的關係。熱盛津傷而致口渴,宜白虎加人參湯主之。

【臨床應用】許多人每以本方治渴,其功效多歸於石膏,後世本草亦多謂石膏治渴,這種看法不十分确切,不符合《傷寒論》的本意。試觀白虎湯各條,只見口不仁,無一渴證。而白虎加人參各條,無一不渴者,可見治渴不在石膏而在人參。胃為水穀之海,營衛之源,人參補中益氣,為治津枯而渴的要藥。至於石膏,功在除熱,口舌乾燥為其應用的主要證狀。

【趙生醫案】古先生,出生日期:2007年,職業:地產從業員。到診日期:2024年6月16日,感冒咳嗽、高熱3天,口渴欲飲,自汗出,不惡寒反惡熱,舌紅苔白厚,脈浮數,證屬陽明經病,熱盛津傷,代謝失常,治以清熱生津,調整營衛,方藥選用“白虎加人參湯” 飲服,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五天,痊愈。

 

趙生醫師、韓仕英醫師
寫於2025年7月28日


 

請注意:

本網站由醫師所提供的藥方,僅給讀者參考。如果讀者正在服食其他藥物,或身患其他疾病,更須經註冊中醫/西醫同意才可服用。我們恕不負上任何責任。

趙生健康網 謹啟

頂部目錄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