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傷寒論》類方

《傷寒論》中的麻黃類方

    麻黃為麻黃科多年生草本狀小灌木草麻黃,木賊麻黃或中麻黃的草質莖。主產於河北、山西、內蒙古、甘肅及遼寧、四川等地。味辛,微苦,性溫,歸肺、膀胱經。具有發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腫功效。適用於風寒感冒,胸悶喘咳風水浮腫。現常用於支氣管哮喘及上呼吸道感染等疾病。

    主要化學成份為多種生物碱和少量揮發油。生物碱中主要成分為左旋麻黃碱占總生物碱的80%–85%;其次為偽麻黃碱以及微量1-N-甲基麻黃碱,d-N-甲基偽麻黃碱、去甲基麻黃碱、去甲基偽麻黃碱和麻黃次碱等;揮發油中含1-α-松油醇,此外尚含鞣質等。

【藥理作用】

1)對呼吸系統的影響:麻黃碱具有中樞鎮咳作用,能增加呼吸量

2)對中樞神經系統的影響:中樞興奮作用,鎮痛作用,解熱作用,增強記憶作用

3)對心血管系統影響:對心臟的作用,對血壓的作用,對血管的作用

4)對橫紋肌的作用

5)對血液系統的影響

6)利尿作用

7)抗炎作用

8)抗菌抗病毒作用

【臨床應用】1.上呼吸道感染。2.支氣管哮喘。3.百日咳。4.低血壓。5.心臟疾病。6.腎炎。

 

目錄

1)麻黃湯方 

2)葛根湯方 

3)甘草麻黃湯方 

4)麻黃醇酒湯方 

5)半夏麻黃丸方 

6)葛根加半夏湯方 

7)麻黃加朮湯方 

8)射乾麻黃湯方 

9)牡蠣湯方

10)桂枝麻黃各半湯方 

11)桂枝二麻黃一湯方 

12)小青龍湯方 

13)三黃湯方 

14)越婢湯方 

15)越婢加朮湯 

16)越婢加半夏湯方 

17)大青龍湯方 

18)文蛤湯方 

19)小青龍加石膏湯方 

20)厚樸麻黃湯方 

21)麻杏石甘湯方 

22)桂枝二越婢一湯方 

23)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24)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方 

25)麻黃附子甘草湯方

26)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27)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1)麻黃湯方

【辨證要點】發熱、惡寒、無汗、脈浮緊者。

【方劑組成】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

【方解】此方為治療太陽病傷寒證的代表方,麻黃為一有力的發汗藥,佐以桂枝更宜致汗,併治上沖逆。杏仁定喘,甘草緩急,故其適應證是:太陽病表實無汗、身疼痛而喘者。

【原文注釋】

《傷寒論》第35條: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痛、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麻黃湯主之。

注解:太陽病,是在表的陽實證,以頭痛、發熱、惡寒為常,若更見有身痛疼、腰痛、骨節疼痛、無汗而喘者,此為表實證,則宜麻黃湯主之。

按:前已反复論述,桂枝湯證由於有自汗出,鬱積在人體體表的體液和廢物、有毒物被排出一部分,這樣雖有身疼痛,但不劇烈,亦不至於上迫於肺;而麻黃湯證,由於無汗,體液和廢物、有毒物鬱積於人體體表(仲景謂之‘陽氣重’),壓迫肌肉和關節,因此使得身、腰、骨節無處不痛,併且向上逼迫於肺而發喘。

這裏要注意,太陽病根據汗出和無汗的症狀特點來判定表虛和表實,也是治療上選擇宜用桂枝湯或麻黃湯系列藥的關鍵。

《傷寒論》第36條:太陽與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不可下,宜麻黃湯。

注解:不可下,是本條的解讀重點。太陽與陽明合病,是指即有發熱、惡寒的表證,同時又有大便難的裏證。喘可見於承氣湯,也可見於麻黃湯,是兩方的共有證。不過承氣湯證主證有腹滿而喘;而麻黃湯證特點是喘而胸滿。故見喘而胸滿,不是承氣湯證而是麻黃湯證,因此謂不可下,而宜用麻黃湯發汗。

按:腹滿而喘者,是腹滿為主要症狀而喘為次要症狀,也就是先有腹部實滿,由於實滿而上逆逼迫胸膈,阻碍呼吸而發喘,這種喘用下法治療,實滿去除了,喘也就自然消失了;而胸滿而喘者,是喘為主要症狀而胸滿是次要症狀,也就是先有呼吸困難、喘,由於喘使胸腔內壓增高而胸滿,這種喘用發汗法以平喘,喘平則胸滿自消。證有主從,治分表裏,對於辨證至關重要。

本條就喘之一證,以示麻黃湯證與承氣湯證的鑒別法,對於辨證甚關重要,應仔細玩味。

《傷寒論》第37條:太陽病,十日已去,脈浮細而嗜臥者,外已解也。設胸滿脇痛者,與小柴胡湯;脈但浮者,與麻黃湯。

注解:太陽病已十余日,脈雖浮但細,併患者疲乏嗜臥,有病已傳少陽之象,因此稱外已解也。假如再見胸滿脇痛,則具備了小柴胡湯證,故可服小柴胡湯;假如脈只是浮而不細,而且無倦怠嗜臥及胸滿脇痛,說明病仍在表,雖然過了十多天,也可服麻黃湯。

按:脈細主血少,津液不足,脈浮細,是因體表津血不足(言外之意已不是陽氣重),即小柴胡湯條所指出的血弱、氣盡、腠理開的情況,嗜臥與嘿嘿都是倦怠的樣子,詳見小柴胡湯條,可互參。

《傷寒論》第46條: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證仍在,此當發其汗。服藥已微除,其人發煩目瞑,劇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陽氣重故也。麻黃湯主之。

注解:本條的陽氣重,是全書的解讀重點。

    太陽病見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為麻黃湯方證,病雖八九日不解,但上述的表證仍存在,表現為陽氣重,這種情況應當用麻黃湯發其汗。服藥已微除,是說服麻黃湯後,上述症狀略有減輕。發煩目瞑,為病欲解時而發生的瞑眩狀態。劇者必衄,是說瞑眩發作劇烈者常出現鼻衄,而病情隨著鼻衄而緩解。

    這裏要注意的是,陽氣重,張志聰認為是“太陽合併於三陽……陽熱盛”。如是三陽陽熱盛,應用白虎或承氣清熱,怎還能用辛溫的麻黃湯發汗?顯然其說不妥。實際在經方體系中,陽氣,不是指陽熱,這裏指津液,概含津血、水、濕、邪氣等,姜春華即持這種觀點。太陽病所以出現鼻衄,是因為日久不得汗出,津液(陽氣)過多、過重鬱積於體表的緣故。對照前面的幾條則更易理解。

《傷寒論》第51條:脈浮者,病在表,可發汗,宜麻黃湯。

注解:脈浮,主病在表,如果有汗出為表虛,則宜用桂枝湯,如無汗出為表實,則宜用麻黃湯發汗治療。這裏的脈浮,當是脈浮緊。

《傷寒論》第52條:脈浮而數者,可發汗,宜麻黃湯。

注解:脈浮而數,為表有熱的反映,亦屬表實熱證,故宜用麻黃湯發汗解之。

按:以上二條都屬簡文,麻黃湯證已在前面詳細論述,這裏及後文的論述皆簡略。這裏只舉可發汗的脈象特征,出示脈象,同時也暗示有無汗、惡寒、身疼痛等麻黃湯方證適應證。

《傷寒論》第55條: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麻黃湯主之。

注解:太陽傷寒脈浮緊,治療本來應用麻黃湯發汗,若拖延日久不發汗,體表鬱閉,致使陽氣重於表,邪無從出,體液上沖而造成鼻衄。鼻衄後有兩種情況,一是因鼻衄而證解如46條所述:一是鼻衄後證不解即本條所述,這種情況可用麻黃湯治療。

按:表實宜發汗,如果拖延不發汗,往往造成陽氣重於表而致衄。亦有因鼻衄而表解病愈者,本條所述為鼻衄後而表不解,故用麻黃湯發汗來解表,表解則鼻衄亦自然好轉。另外,要注意,患太陽病後出現的鼻衄,要與衄家想鑒別。所謂衄家是指長期鼻衄、衄血的病,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貧血、血少板減少等,由於長期失血,津血內虛,既使遭受外感亦不可發汗,因汗出奪津液,進一步使血虛。而本條所述之證,是本應發汗而不可發汗治療,致使體液(陽氣)上沖而致衄,這時發汗表解而鼻衄亦自止。

《傷寒論》第235條: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發汗愈,宜麻黃湯。

注解:脈浮、無汗為太陽表實證,同時見有喘症,此喘是表實甚明,其證與36條同,故發汗則愈,亦適宜用麻黃湯先發汗治療。

按:本條冠以陽明病,是說有陽明病提綱所述的胃家實特征。一般陽明病有汗出身熱,本條所述是無汗而喘且脈浮,故實際是太陽陽明併病,併且表實證明顯,所以用麻黃湯先發汗。

    這裏要提示的是,張仲景這種寫作方法,在《傷寒論》有許多處,不要理解為“陽明病……宜麻黃湯”。而是要細審其中的症狀具體屬什麼方證。

【臨床應用】麻黃湯與桂枝湯皆用於治療太陽病,桂枝湯適用於有汗的表虛,麻黃湯適用於無汗表實,兩方皆常用於急性和慢性疾病。不過麻黃湯更多見於急性病、外感之初起,其加減變方則見於臨床各病。在臨床常見證為:

1)太陽病,頭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疼痛、惡風、無汗而喘者。

2)太陽陽明合病,喘而胸滿者。

3)太陽病,脈浮緊、無汗、發熱身疼痛者。

4)太陽傷寒脈浮緊、不發汗因致衄者。

5) 陽明病,脈浮無汗而喘者。

【胡希恕醫案】陳某,男,24歲,1965年10月9日初診。昨天打藍球後用涼水洗澡,今早感惡寒、無汗、身熱、身酸痛、口不渴,舌苔薄白,脈浮緊,體溫38.6℃。此屬太陽表實證,治以發汗解表,與麻黃湯:麻黃10克、桂枝6克、炙甘草6克、杏仁10克。結果:上藥急煎服,併蓋棉被得微汗出,熱漸退,未再服藥,調養2天如常。

2)葛根湯方(桂枝湯加葛根麻黃)

【辨證要點】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或見下利者。 

【方劑組成】葛根、麻黃、桂枝、白芍、生薑、紅棗、炙甘草。

【方解】本方是桂枝加葛根湯再增量麻黃而成。故治桂枝加葛根湯證無汗而喘者。

【原文注釋】

《傷寒論》第31條:太陽病,項背強几几,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

注解:太陽病,項背強几几,汗出惡風者,是桂枝加葛根湯證,在桂枝加葛根湯方證已說明,今因見無汗惡風,故用有麻黃的本方主之。

《傷寒論》第32條: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

注解:這裏的太陽與陽明合病,是指既有頭項強痛而惡寒的太陽表證,同時又有自下利的陽明裏證,治療急當救表,宜以葛根湯主之。

按:下利而見太陽證,則病欲自表解,故發汗則愈,無汗表實者宜本方,自汗表虛者宜桂枝湯,此證常見,宜注意。又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宜讀作太陽與陽明合病必自下利者。意思是說:太陽與陽明合病必須有自下利者,才可用葛根湯主之,而不是說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定自下利。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第12條:太陽病,無汗而小便反少,氣上沖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葛根湯主之。

注解:太陽病,無汗,小便不當少,今由於氣上沖胸,水不得暢行於下,故小便反少。牙關緊閉不得語,已為痙之漸,故謂欲作剛痙,宜以葛根湯主之。

按:《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第7條曰:“病者,身熱足寒,頸項強急、惡寒、時頭熱、面赤目赤、獨頭動搖、率口噤、背反張者,痙病也。”又曰:“太陽病,發熱、無汗、反惡寒者,名曰剛痙。”本條即述剛痙的證治。葛根湯本治項背強几几,實即項肌肉失和而致痙攣的證候。此證嚴重時,則致背反張的痙病,故太陽病發熱、惡寒、無汗而痙者,當然須以本方主之。不過本方的應用,併不限於以上所論。

【臨床應用】不但見於急性病,而且常見於慢性病,由於葛根湯清涼解肌,而且解毒,故疹痘諸疾於太陽病初期時,多以本方治之。依據經驗,外感咳喘須發汗者,用本方的機會為多。尤其發熱無汗而惡寒劇甚者,不問項背急與否多屬本方證。他如腰肌勞損,本無表證的明證,與本方治之屢驗。《神農本草經》謂葛根治“諸痹”,痙與痛,皆得之肌不和,這可能是痹之屬!

【胡希恕醫案】劉某,男性,49歲,病歷編號5294,1967年7月26日初診。背疼1年,胸椎2~5有壓痛。經拍片證實胸椎8、9、11骨質增生。曾經理療不但無效,而且症狀逐漸加重,出現腰痛、腿痛,無奈找中醫治療。近症:腰背疼痛,不能翻身,頸項發緊疼痛,不能向右轉頭,不能俯仰,苔白,脈沉。此病表有寒濕,久則陷於陰,為葛根加苓朮附湯證:葛根12克、麻黃10克、桂枝10克、生薑10克、白芍10克、大棗4粒、茯苓10克、蒼朮10克、川附子10克、炙甘草6克。結果:上藥服3劑疼即大減,增附子為12克、又服3劑,頭左右轉動自如,可以俯仰,深低頭時僅作痛,晨起可以翻身。

3)甘草麻黃湯方

【辨證要點】浮腫表實無汗者。 

【方劑組成】甘草、麻黃 。

【方解】本方是麻黃湯去桂枝、杏仁,增麻黃、甘草的用量而成,其功能雖也是發汗解表,但無桂枝則不治身疼、無杏仁則治喘的作用亦減弱。故本方主要作用在解表行水,治水濕有表邪者。

【原文注釋】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併治》第25條:裏水,越婢加本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注解:裏水,是指《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併治》所述:“裏水者,一身面目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這種裏水,如身疼不明顯,表實無汗者,可用本方治療。可參見越婢加朮湯方。

【臨床應用】浮腫症有表證,裏熱不明顯者可選用本方。在臨床可用於急性腎炎,以本方加減的方更為多見,宜注意。

【趙生醫案】何小姐,出生日期:1986年,職業:文員。到診日期:2024年2月3日,因上呼吸道感染出現低熱、咳嗽、無汗、臉浮腫、四肢腫、關節疼痛、小便不暢,惡風,舌淡紅苔白,脈浮。證屬太陽經病,病因外邪內飲,水氣不化,治以辛溫解表,利水化飲,方藥選用“甘草麻黃湯”合“五苓散” 治療,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五天,病癒。

4)《千金》麻黃醇酒湯方

【辨證要點】黃疸,見發熱、惡寒、無汗、口不渴者。  

【方劑組成】麻黃(用酒煎)

【方解】麻黃辛溫發汗,用酒煎加強發汗之力,使溫熱從表解則黃亦自除。

 按:本方用麻黃去黃,用酒煎藥,其治療方法、理念,很值得注意。

【原文注釋】

《金匱要略·黃疸病脈證併治》附方:(二)千金麻黃醇酒湯:治黃疸。

注解:這裏的黃疸,當指表實無汗而濕熱在表之證,是單純的太陽表實證,濕熱在表鬱盦成黃,故用麻黃發汗解表、袪濕,使黃從表解。

按:外感傷寒,濕熱在表,鬱而成黃,當以汗解之,有用本方的機會。如黃疸已久,裏證明顯時,當加茵陳或用五苓散治之。

【臨床應用】這裏值得注意的是,仲景治病非常重視病位,黃疸多是濕熱盛於裏,多呈陽明裏熱證,但黃疸初起,亦可見無裏熱證而以表證明顯者,則應試用本方。

【趙生醫案】林先生,出生日期:1956年,職業:退休。到診日期:2011年10月3日,患肝硬化多年,現證:腹水、臉浮腫、四肢腫,低熱不退,小便不暢,惡風,全身性皮膚黃疸,精神差,疲倦,食欲尚佳,大便正常,睡眠正常,舌淡紅苔白,脈浮緊,證屬太陽經、太陰經合病,病因表實外邪,內飲不化,治以辛溫解表,利水化飲,方藥選用“麻黃醇酒湯”合“五苓散”加綿茵陳、生鱉甲、牡丹皮、丹參飲服治療,每天飲服一劑,結合針灸治療,每周針一次,連續治療半年,療效良好。

5)半夏麻黃丸方

【辨證要點】表實見心下悸者。  

【方劑組成】半夏、麻黃。

【方解】半夏降水飲,麻黃發汗解表,與半夏合用發汗力小而起散水氣之功,合之治胃中有水氣、心下悸或有浮腫者。煉蜜為丸服量甚輕,此為慢性病緩治之法也。

【原文注釋】

《金匱要略·驚悸吐衄下血胸滿瘀血病脈證治》第13條:心下悸者,半夏麻黃丸主之。

注解:心下悸,由於表不解水飲停滯引起,應或見浮腫、表實無汗等症,這種心下悸可用半夏麻黃丸治療。

【臨床應用】心下悸者以茯苓、桂枝適應證較多見,但臨床如見表實證明顯又心下停飲、心下悸者,可選用本方證。

【趙生醫案】陳女士,出生日期:1940年,職業:退休。到診日期:1996年11月23日,患慢性阻塞性氣管炎,經常咳嗽稀痰,行動時氣喘而無汗,臉浮腫,舌淡紅苔白,脈浮緊,證屬太陽經太陰經合病,病因外邪內飲,水氣不化,治以辛溫解表,溫中化飲,方藥選用“半夏麻黃丸”治療,早晚一粒,溫水送服,療效甚佳。

6)葛根加半夏湯方(葛根湯加半夏)

【辨證要點】葛根湯證有下利或無下利而嘔者。   

【方劑組成】野葛根、炙麻黃、桂枝、白芍、乾薑、紅棗、炙甘草、法半夏 。

【方解】於葛根湯加半夏,實際其組成和功能與葛根湯與半夏湯的合方相似,故治二方的合併證,即治太陽太陰合病見嘔,或下利而嘔者。 

【原文注釋】

《傷寒論》第33條: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注解:本條是承接“太陽與陽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葛根湯主之”一條而言,即是說:若上述之太陽與陽明合病,不下利但嘔者,則宜葛根加半夏湯主之。

按:下利和嘔,皆見於陽明和太陰,從方藥分析,葛根加半夏湯是葛根湯與小半夏湯合方,小半夏湯是太陰裏虛寒治劑,葛根湯主治太陽陽明合病,則可知葛根加半夏湯治的是嘔明顯的太陽太陰合病。

【臨床應用】本方證即是葛根湯證與半夏湯證的合併證,故凡見葛根湯證有下利或無下利而嘔者,皆可用本方治療。本方證多見於外感初起。

【胡希恕醫案】任某,女,21歲,病歷號49703,1965年12月21日初診,昨天感冒頭痛、頭暈、身疼、腰痛、惡心欲嘔、惡寒,素有腹痛大便稀,脈浮數,苔白。

證屬太陽太陰合病,為葛根加半夏湯的適應證:野葛根12克、炙麻黃10克、桂枝10克、生薑10克、白芍10克、大棗4粒、炙甘草6克、法半夏12克。結果:上藥服1劑症大減,2劑症已。

7)麻黃加朮湯方(麻黃湯加白朮)

【辨證要點】麻黃湯證而濕痹煩疼者,皆用之。   

【方劑組成】 麻黃、北杏仁、桂枝、炙甘草、白朮。

【方解】本方由麻黃湯加白朮而成。白朮苦溫,主風寒濕痹,且有止汗作用。麻黃湯雖為強有力的發汗藥,但加入白朮,則濕從下走,從尿出,因此原有麻黃湯的發汗作用減弱,而增加了利濕除痹的作用。 

【原文注釋】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第20條:濕家,身煩疼,可與麻黃加朮湯,發其汗為宜,慎不可以火攻之。

注解:濕家,指風濕患者。濕家身煩疼,宜用麻黃加朮湯發汗利濕治療,使病從表及小便解,慎不可用火攻之。本條所說的火攻,是指火烤、熏蒸、火針、艾灸等,近代的紅外線、蜡療等熱療也屬之。

【臨床應用】凡臨床見麻黃湯證而濕痹煩疼者,皆用之。風濕關節炎初期,有見本方證的機會。也可見葛根加朮再加生苡仁方證。宜注意辨證用方。

【趙生醫案】李先生,出生日期:1979年8月X日,職業:地產從業員。到診日期:2024年7月25日,患代謝性病,尿酸高,經常出現四肢關節紅腫疼痛,凡食海鮮或飲酒後即會誘發,平時少汗出,大、小便正常,飲食正常,睡眠正常,脈浮緊,舌淡紅苔白,證屬太陽經太陰經合病,外邪內飲,水氣不化,治以辛溫解表,利水化飲,方藥選用“麻黃加朮湯” 合“五苓散”加粟米芯治療,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30劑,結合針灸治療,每三天針一次,連續針10次,療效甚佳。

8)射乾麻黃湯方

【辨證要點】外寒內飲喉中痰嗚明顯者。   

【方劑組成】射乾、麻黃、 細辛、半夏、紫苑、款冬花、五味子、生薑、紅棗。 

【方解】麻黃、生薑發汗解太陽之表,半夏、細辛、大棗降逆逐飲,故與小青龍湯相類亦是外邪內飲的治劑。射乾、紫苑、款冬花、五味子均主咳逆上氣,而射乾尤長於清痰泄火,以利咽喉。故與小青龍湯所主大致相同,而側重於上氣痰嗚者。

【原文注釋】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併治》第6條:咳而上氣,喉中水鷄聲,射乾麻黃湯主之。

注解:水鷄,即青蛙。咳而上氣,即咳嗽氣喘,這種咳喘如又見咽喉有痰嗚,如水雞聲者,宜射乾麻黃湯主之。

【臨床應用】本方證常用於氣管炎、哮喘咳逆痰多,咽中不利者,多有良效。若口乾或煩躁者宜加生石膏。

【胡希恕醫案】唐某,男,49歲,1965年12月2日初診。1958年脊椎骨折後患喘息性支氣管炎合併肺氣腫。近1周受寒咳喘加重,喉中痰嗚,不能平臥,咳吐白黏痰、量多,頭痛,背痛,口乾不思飲,苔白膩,脈浮弦。

證屬外寒內飲,與射乾麻黃湯:射乾10克、麻黃12克、細辛10克、清半夏15克、紫苑10克、款冬花10克、五味子10克、生薑12克、紅棗4枚。

結果:上藥服3劑咳喘減,稍能平臥。因口渴明顯,汗出較多,上方加生石膏45克,服5

劑咳喘明顯減輕,可以平臥。

9)牡蠣湯方(甘草麻黃湯加牡蠣蜀漆)

【辨證要點】瘧疾寒多熱少,無汗身痛者。   

【方劑組成】牡蠣、麻黃、甘草、蜀漆 。 

【方解】本方是甘草麻黃湯加牡蠣、蜀漆而成。甘草麻黃湯用於表實無汗。蜀漆,即常山苗,《神農本草經》稱其“辛平……主瘧及咳逆寒熱,腹中癥堅痞結”,為有力袪痰逐飲藥。牡蠣,《神農本草經》稱“味咸平……主傷寒寒熱”。故四味組合,治甘草麻黃湯證胸腹悸動而有痰飲者。 

【原文注釋】

《金匱要略·瘧病脈證併治》附方(一):牡蠣湯(《外台秘要》方),治牝瘧。

注解:《金匱要略·瘧病脈證併治》第5條曰:“瘧多寒者,名曰牝瘧,蜀漆散主之。”古人以心為牝臟,心陽為痰所阻,故多寒,稱之為牝瘧。蜀漆逐痰,為治牝瘧的要藥。當無表證不需發汗者,宜蜀漆散;當有表證須發汗者,宜本方。

【臨床應用】瘧疾寒多熱少,無汗身痛者可用本方治之。本方證可見於瘧疾病或熱性病、傳染病,證屬外寒內飲,且內飲重甚成痞堅者。

【趙生醫案】黃先生,出生日期:1987年7月X日,職業:文員。到診日期:2021年5月15日,患新冠病毒感染症,發熱10天未退,惡寒無汗,頸淋巴結腫大,咳嗽痰多氣促, 大、小便正常,飲食尚可,睡眠差,脈浮緊,舌淡紅苔白,證屬太陽經太陰經合病,外邪內飲,寒多熱少,治以辛溫解表,軟堅化飲,方藥選用“牡蠣湯”加崗梅根、木患根治療,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五劑,熱退,淋巴結腫消,病愈。

10)桂枝麻黃各半湯方(桂枝湯麻黃湯合方)

【辨證要點】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身癢者。   

【方劑組成】桂枝、麻黃、杏仁、白芍、生薑、紅棗、炙甘草 。 

【方解】此取桂枝湯、麻黃湯各二分之一合之,故治二方的合併證而病情較輕者。 

【原文注釋】

《傷寒論》第23條:太陽病,得之八九日,如瘧狀,發熱惡寒,熱多寒少,其人不嘔,清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發。脈微緩者,為欲愈也;脈微而惡寒者,此陰陽俱虛,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熱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得小汗出,身必癢,宜桂枝麻黃各半湯。

注解:如瘧狀,是說似瘧疾定時發寒熱的症狀。清便欲自可,即大便通調如常。本條可分三段解釋:

太陽病已經八九日,其人不嘔,病還未傳少陽;清便欲自可,則亦未傳陽明。只是如瘧症狀,一日二三次發寒熱,而且熱多寒少,外邪已有欲罷之象。脈微緩更為邪衰正复之候,故肯定此為欲愈也。

    太陽八九日,雖不見少陽和陽明證,但脈微、無熱而惡寒者,此表裏俱虛,已陷於陰證,應依據治陰證的方法隨證救之,不可更發汗、更下、更吐也。

    再就上之如瘧狀的欲愈證來分析,假如其面反有熱色者,這是鬱熱在表不能自解的證候,其人身癢,乃是得不到小汗出的确證,宜與桂枝麻黃各半湯,使小汗出即治。

按:惡寒,為太陽病的重要特征,邪之輕重,往往要看寒熱或多或少,尤其脈微緩,為邪衰正復的反應。熱多寒少見此脈,大都為病衰欲愈之兆。時發熱汗出者,為桂枝湯證,今雖時發熱而不得小汗出,又有麻黃湯證,宜用桂枝麻黃各半湯治之。

【臨床應用】本方證常見於感冒,發熱病後期,慢性病複感外邪時。本方治癢、解表,主要能調和營衛驅邪外出。據此方義,臨床常以桂枝湯加荊芥,防風,治發熱惡寒、身癢起疹者屢見良效。

【胡希恕醫案】房某,男姓,43歲,病歷號117343,1965年5月24日初診。原有慢性肝炎,近幾天皮膚癢甚,尤以夜間瘙癢難忍,至抓破為止。時有寒熱,苔薄白,脈浮緩。此屬營衛不和,外邪客表,治以調和營衛,解表袪邪,與桂枝湯加荊、防:

桂枝10克、白芍10克、生薑10克、大棗4粒、炙甘草6克、荊芥10克、防風10克、白蒺藜10克。結果:上藥服3劑身癢已。因有兩脇痛、口苦等,與柴胡桂薑湯加味治之。

【馮世綸醫案】王某,女13歲,2003年3月6日初診。自感身癢1周多,自服息斯敏效不明顯,白天癢輕,晚上癢較重,用手撓之起小丘疹,白天卻看不到,有時感面熱,無汗出,口中和,別無所苦,舌苔薄白,脈細寸微浮。此屬外邪客表,營衛不和,與麻黃桂枝各半湯:桂枝5克、麻黃3克、白芍3克、生薑2片、炙甘草3克、赤小豆10克、白蒺藜6克、大棗2粒。結果:上藥晚上服1劑,身見微汗,身癢未再發作。

11)桂枝二麻黃一湯方(桂枝湯麻黃湯合方)

【辨證要點】桂枝湯證多麻黃湯證少者。   

【方劑組成】桂枝、麻黃、杏仁、白芍、生薑、紅棗、炙甘草 。 

【方解】取桂枝湯二、麻黃湯一合之,治桂枝湯證多麻黃湯證少者。 

【原文注釋】

《傷寒論》第25條:服桂枝湯,大汗出,脈洪大者,與桂枝湯,如前法。若形似瘧,一日再發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注解:這裏的脈洪大,應當是脈浮,若脈洪大為裏熱盛,如何可與桂枝湯?可能是白虎加人參湯條的脈洪大錯亂有此。

服桂枝湯不得法,而使大汗出,病必不解。脈浮為病仍在外,故可與桂枝湯如前法服之。若其人形如瘧,再次發寒熱者,此與上條的桂枝麻黃各半湯證大致同。小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黃一湯。

【臨床應用】臨床見到桂枝湯證多麻黃湯證少者可用本方。大致與桂枝麻黃各半湯相似,如桂枝湯證明顯者,可用本方。如汗出不明顯而發熱明顯者,可用前方。

【趙生醫案】朱女士,出生日期:1991年3月X日,職業:主婦。初診日期:2021年10月17日。患者第一胎妊娠,懷孕14周時出現全身性濕疹,腹部、四肢較為嚴重,皮膚劇癢影響睡眠,入睡後不自主抓撓皮膚以致破損感染,精神疲倦,食欲較差,津液缺乏,口苦咽乾,大便不通,脈虛滑,舌紅苔少,從臨床症狀得知,證屬太陽經太陰經合病,氣血虛弱,營衛不和,中虛裡濕,自身免疫失調,造成皮膚病變,治以調和營衛,溫中化濕,平衡免疫功能,促進代謝正常,方藥選用“桂枝二麻黃一湯”加荊芥、防風、生地黃、麥冬飲服,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10天後覆診,皮膚濕疹消退良好,飲食正常,大便通暢,睡眠亦佳,按上方減去麥冬,繼續治療,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30天後覆診,皮膚濕疹消退,起居飲食正常,胎兒發育良好。按上方隔天飲服一劑,直至足月順產女嬰。

解說:妊娠濕疹,是婦女懷孕期間,體內的雌激素和孕激素水平大量上升,這些激素會導致皮膚變得更加敏感、乾燥和瘙癢。懷孕時也有機會引起自身機體的免疫失調,而誘發濕疹。同時,孕婦的腹部和腿部皮膚,隨著胎兒的成長而繃緊,也是造成濕疹的原因。皮膚病在中醫學《傷寒論》六經辨證中,屬於太陽經太陰經合病,所以我選用‘桂枝二麻黃一湯’加荊芥、防風、生地黃,療效很好。

     這位女士,產後再次出現濕疹病,女嬰亦是,去年她產下第二胎女孩,同樣患上濕疹病,估計這個皮膚免疫失調的濕疹病,會有遺傳傾向,宜早作治療。

     皮膚是人體的表面器官,在《傷寒論》的六經辨證中屬太陽經,也即屬表、屬陽,所以治療中選用“桂枝二麻黃一湯”加荊芥、防風、生地黃很有療效。我運用此方證,治愈數不盡的濕疹病例,其中有嬰幼兒、兒童、成年人、老年人。運用此方加減法,也治愈多宗玫瑰痤瘡、暗瘡、尋麻疹、主婦手。

12)小青龍湯方

【辨證要點】外邪裏飲而致咳喘惡寒、無汗者。   

【方劑組成】桂枝、炙麻黃、炙甘草、細辛根、五味子、法半夏、白芍、乾薑。 

【方解】本方為桂枝湯去生薑、大棗加乾薑,再加麻黃、半夏、細辛、五味子而成,麻黃、桂枝、芍藥、甘草發汗以解太陽之表。半夏、乾薑、細辛、五味子逐內之寒飲,合之解表化飲以平咳喘,故本方為治療外邪裏飲而致咳喘的方劑。 

【原文注釋】

《傷寒論》第40條: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乾嘔、發熱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滿、或喘者,小青龍湯主之。

注解:傷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氣,指明為外邪裏飲證,這種情況用發汗治療,表不會解的,而且還會出現許多變證:如有外邪故發熱;激動裏飲故乾嘔而咳喘;小便不利則少腹滿;水停不化故或渴;水穀不別故或利;水氣沖逆故或噎等,此宜小青龍湯主之。

按:當表證未解而裏有水飲者,無論傷寒或中風,有治療時,都須解表的同時袪逐水飲,這樣才能使表解,前於桂枝劑已多次說明,故不再贅述。胃中有飲本無渴證,今謂或渴者,是由於小便不利所致,與五苓散證之渴同,故或渴、或利、或噎均宜讀在“小便不利、小腹滿”句之後,而“或喘者”宜接於“發熱而咳”句後。此以上為主證,或咳以下為客證。只要看主證在,不同客證有無均宜本方主之。

《傷寒論》第41條:傷寒,心下有水氣,咳而微喘,發熱不渴,服湯已,渴者,此寒袪欲解也,小青龍湯主之。

    注解:氣沖飲逆故咳而微喘,外邪不解故發熱,胃有飲故不渴,宜以小青龍湯主之。服湯後則飲去胃中乾,故遂渴,此為服藥有效之驗,故謂寒去欲解也。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併治》第35條:咳逆倚息不得臥,小青龍湯主之。

注解:倚息,即憑依於物呼吸之意。久有痰飲,複被風寒,呈外寒內飲證,造成咳逆呼吸困難,以至倚息不得臥,此證宜用小青龍湯治療。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併治》第23條: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注解:溢飲,《金匱要略》記載:“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而不汗出,身體腫重謂之溢飲。”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是說從發汗治溢飲來看,二方作用相似,但宜依證選一而用之,不是說二方主同一證。

《金匱要略·婦人雜病脈證併治》第7條:婦人吐涎沫,醫反下之,心下即痞,當先治其吐涎沫,小青龍湯主之。涎沫止,乃治痞,瀉心湯主之。

注解:吐涎沫,指咳逆吐涎沫,暗示為小青龍湯證,治療時反用下法,造成心下痞,這種情況,治療仍宜用小青龍湯先治其咳吐涎沫,涎沫止後,再以瀉心湯治其心下痞。

按:涎沫即泡沫痰,為寒飲的證候,本條當指咳吐涎沫,為外邪內飲的小青龍湯證。若嘔吐涎沫、則宜半夏乾薑散;若頭痛者,則宜吳茱萸湯,此均為胃有寒飲而無外邪者,互參自明。

【臨床應用】本方證常見於急慢性虛寒性咳喘,呈外邪裏飲而致咳喘者。

【馮世綸醫案】大學實習時跟隨經方家宋孝志老師治一病例,體會較深:王某,男,27歲,文化館画家,1961年12月14日初診。自幼患咳喘病,15歲以後加重,經西醫多方診治無效。10月來本院治療,前醫以宣肺、潤肺化痰方藥多治無效,用黑錫丹過兩,亦不見效。刻下症:喘咳重,不能平臥,不得已吞服麻黃素、氨茶碱以平喘。胸脹滿悶,氣短,痰不易咯出,吐白泡沫清痰,張口則口水流出,自感周身冷,小便頻數,苔厚膩黃滑,脈沉細滑數。因患者滿口涎水,故語言不清,却不時自語:“服熱藥後吐黃痰,則症可愈,若痰不出,將憋死矣!”精神消沉,痛苦萬狀。

此證為外寒內飲,與小青龍湯:麻黃10克(泡去上沫)、桂枝10克、五味子10克、半夏12克、細辛10克、乾薑10克、白芍10克、炙甘草10克。

結果:12月21日來診:述服藥3劑感身熱,吐痰爽快,喘減已能平臥睡覺,口水減少,說話清楚,仍小便頻,舌苔黃膩除,脈稍滑不數。前方加杏仁10克,同時間服六君子湯。服1月,咳喘緩解。

【趙生醫案】鄺女士,出生日期:1986年2月X日,職業:工人,到診日期:2024年9月20日。她青年時期婚嫁法國屬地馬丁尼克島,育有二男一女,1994年起患支氣管擴張症,日夜咳嗽,膿痰帶血,經法國巴黎醫院診治未見療效。三年前,患上新冠肺炎後,病情加劇,咳血嚴重,她從手機上搜尋找到我們而求醫,現證:咳嗽頻密,夜間嚴重,每天早上起床後,吐出膿痰帶血,睡眠差,疲勞,食欲差,大小便正常,脈虛緩,舌淡紅苔薄白,證屬外邪內飲,呼吸系統免疫功能失調,引致支氣管擴張,治以調和營衛,驅寒逐飲,健脾強肺,方藥選用“小青龍湯”加桔梗、白前、仙鶴草、地榆飲服,每天飲服一劑,結合針灸治療,每三天針一次,連續治療60天,療效顯著,咳嗽減少,每隔14天左右一次咳痰帶少量血。因要返法國馬丁尼克島家庭生活,按以上處方帶70劑中藥回家,每天飲服一劑,每隔七天作一次視診。

醫囑:均衡飲食,戒煙戒酒,適量運動。

2025年1月25日作視診,述病情穩定,少咳、少痰、無咳血,便吩咐她每5天飲服一劑中藥。她好高興,並攜同家人感激中國中醫藥,感謝趙生漢藥苑的醫師及診所職員,對她的治療和照顧,令她可以歡樂地同家人共渡幸福新年。

醫話:我取用“小青龍湯’”加桔梗、白前、仙鶴草、地榆治療鄺女士的嚴重支氣管擴張症,結合針灸,療效很好。在臨床中也常取用“小青龍湯”治療呼吸道病,例如急、慢性氣管炎、哮喘、肺氣腫、新冠病毒傳染病,急、慢性腸、胃炎,都取得滿意療效。

13) 《千金要方》三黃湯方

【辨證要點】關節疼痛、無汗惡寒而煩熱者。   

【方劑組成】麻黃、黃芪、黃芩、獨活、細辛。 

【方解】本方中用麻黃、獨活、細辛重在利濕兼以解表,通絡以解痹痛拘攣。同時用黃芪利濕固表,可防麻黃發汗太過。複用黃芩以除煩熱,故此治歷節疼痛,手足拘急、無汗惡寒而煩熱者。

【原文注釋】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併治》附方《千金》三黃湯:治中風手足拘急,百節疼痛,煩熱,心亂,惡寒,終日不欲飲食。

注解:太陽中風證而見手足拘急、一身關節俱疼、煩熱、心亂、惡寒而不欲飲食,以本方治之。本方證的形成,因風濕困表,血脈受阻故手足拘急、一身關節俱痛,濕鬱化熱上扰則煩熱心亂,濕阻營衛不利故惡寒,濕阻於裏,胃氣被困故不欲食。總之,本方證是濕困而營衛不利。

  按:本方證謂中風,卻用麻黃治之,使人不解。魏念庭認為:“亦為中風正治而少變通者也,以獨活代桂枝,為風入之深者設也……以黃芪補虛以熄風也,以黃芩代石膏清熱,為濕鬱於下熱甚於上者設也。”是在說,本方證以下濕上熱為特點,表亦因濕困而似表虛,故治用麻黃、獨活、細辛重在化濕,黃芪利濕又兼固表,複用黃芩清上熱止煩。故用於中風歷節。

【臨床應用】關節疼痛,無汗惡寒而煩熱者,可與本方。

【趙生醫案】李先生,出生日期:1997年11月X日,職業:文員。到診日期:2023年9月15日,患新冠病毒感染症,發熱5天未退,惡寒,無汗出,四肢關節紅腫、疼痛,咳嗽,痰多,氣促,大小便正常,飲食正常,睡眠差,心情煩亂,脈浮緊,舌紅苔白,證屬太陽經太陰經合病,外邪表困,中虛裡飲,治以辛溫解表,補中逐飲,方藥選用“三黃湯”加茯苓、白朮治療,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五劑,病愈。

14)越婢湯方

【辨證要點】周身浮腫、脈浮、惡風者。   

【方劑組成】麻黃、生石膏、生薑、紅棗、炙甘草。 

【方解】本方與麻杏石甘湯類似,皆為外邪內熱的治劑,在方劑組成上,與麻杏石甘湯不同的是:本方去了杏仁而加生薑、大棗,無杏仁則治喘的作用減弱,加薑、棗則健胃逐水的作用加強,故本方強於逐水,重用麻黃發水氣以解表,病水者胃多虛,故佐以生薑、大棗、甘草助益其胃,用石膏清內熱而止汗出,故此治太陽陽明合病的風水,一身悉腫、身無大熱而續自汗出者。

【原文注釋】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併治》第23條:風水,惡風,一身悉腫,脈浮不渴,續自汗出,無大熱,越婢湯主之。

注解:外邪內飲出現水腫稱謂風水。惡風、脈浮為外邪;一身盡腫為水氣。續自汗出無大熱,與麻杏石甘湯證的汗出無大熱的意思相同。雖有汗出,但津液未至明顯虛損故口不渴,此證宜越婢湯主之。《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併治》篇對於風水這樣說:“風水,其脈自浮,外證骨節疼煩,惡風。” 本條所述以續自汗出,故骨節不疼,可用本方治療。如果無汗出疼煩,當屬大青龍湯證,那就不能用本方了,須知。

按:水氣在表,治當用發汗法,但津液虛損者不可發汗,故《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併治》有“渴而下利,小便數者,皆不可發汗”之戒。脈浮不渴,正是本方發汗的關鍵依據,後世一些醫家錯誤認為石膏治渴,而把脈浮不渴,改為脈浮而渴,這是大錯。其實石膏所除之熱並不一定渴,口舌乾而煩躁者即可用之。若是真大渴思飲,這是津液大傷的證候,須合用人參方能有濟,詳見白虎加人參條,相互對此研究自明。

【臨床應用】不論急慢性病,凡見周身浮腫、脈浮、惡風者可與本方。常見於急慢性感冒、肺炎、更多見於急慢性腎炎,但不同時期、不同的人常出現不同的方證,不可用一方治療到底。

【胡希恕醫案】佟某,男,63歲,初診日期1965年7月6日。因慢性腎炎住某醫院,治療3個月效果不佳,尿蛋白波動在(+)~(+++),無奈要求服中藥治療。近症:四肢及顏面皆腫,皮膚灰黑,腹大臍平,納差,小便量少,汗出不惡寒,舌苔白膩,脈沉細。

此屬水飲內停,外邪鬱表,鬱久化熱,與越婢湯方:麻黃12克、生石膏45克、生薑10克、大棗4粒、炙甘草6克。結果:上藥服1劑,小便即增多,喜進飲食,繼服20余劑,浮腫、腹水消,尿蛋白(—),病愈出院。

15)越婢加朮湯方(越婢湯加白朮)

【辨證要點】越婢湯證見小便不利或濕痹疼痛者。   

【方劑組成】麻黃、生石膏、生薑、紅棗、炙甘草、白朮。 

【方解】本方是由越婢湯加白朮而成。白朮性苦溫,健中、生津、利濕、主風寒濕痹,故本方治越婢湯證而小便不利或濕痹疼痛者。 

【原文注釋】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併治》第5條:裏水者,一身面眼黃腫,其脈沉,小便不利,故令病水。假令小便自利,此亡津液,故令渴也,越婢加朮湯主之。

注解:黃腫,指水腫散發黃色,為水因熱蒸之象,但不是黃疸。一身面目黃腫,是說全身以及面目都發黃腫。脈沉為有水飲之應,小便不利則水不得排泄而外溢,故令病水。假如小便頻利,造成津液亡失,則只能病渴而不能病水。病水者用越婢加朮湯治療。

按:《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併治》篇只有風水、皮水、正水、石水和黃汗五種,本條的裏水,是就病水的原因說的,即對風氣相擊的風水說的。風水可說是外因,此則由於小便不利為內因,故以裏水別之。有的注家改為皮水,值得考究。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併治》第25條:裏水,越婢加朮湯主之。甘草麻黃湯亦主之。

注解:就治裏水這一點,則越婢加朮湯和甘草麻黃湯均有應用的機會,但並不是同主一證,臨證時宜辨方證選其一而用之。

《金匱要略·中風歷節病脈證併治》附方:《千金》越婢加朮湯,治肉極,熱則身體津脫,腠理開,汗大泄,厲風氣,下焦腳弱。

注解:肉變色、多汗謂肉極;痛引肩背不可動轉,謂為厲風;下焦腳弱,即腳氣一類病。

按:越婢加朮湯治療肉極有效。實踐證明,越婢加朮湯再加附子治腰腳麻痹、下肢痿弱以及關節疼痛而有水氣留滯者療效更好,故《千金要方》所謂“厲風氣,下焦腳弱”之治,越婢加朮附湯為是。

【臨床應用】實踐證明,本方所主水腫證,亦以腎功能障碍者為多見。臨床所見,一身面目黃腫,很似“腎炎面容”,每一望見此黃腫,再細辨有越婢加朮湯證,用之多取良效,不但使水腫和腹水消退,而且也使腎功能好轉、治愈。

【胡希恕醫案】宋某,男,19歲,病歷號183376,1966年3月18日初診。半年來發熱,服APC熱不退,漸出現眼瞼浮腫,經某醫院檢查尿蛋白(++++),紅細胞滿視野,管型2-4/HP,囑住院治療。因無錢,經人介紹而來門診治療,症見:頭面及四肢浮腫,頭痛發熱,38℃至38.5℃,小便少,甚則一日一行,苔白膩,脈沉滑。此屬外寒裏飲、飲鬱化熱,治以解表利水,佐以清熱,與越婢加朮湯:麻黃12克、生石膏45克、生薑10克、大棗4粒、炙甘草6克、蒼朮12克。結果:上藥服2劑後,浮腫大減,尿量增多,3劑後腫全消,6劑後尿蛋白減為(+)。因出現腰痛,合服柴胡桂枝乾薑湯,不及1個月,尿蛋白即轉為陰性。休息1個月後參加工作。1966年12月6日复查尿常規全部正常。

16)越婢加半夏湯方(越婢湯加半夏)

【辨證要點】越婢湯證兼見咳逆上氣,兩眼發賑或頭痛者。   

【方劑組成】麻黃、生石膏、生薑、紅棗、炙甘草、半夏。 

【方解】本方是由越婢湯加半夏而成。半夏辛溫,化痰、降逆、下氣、加於越婢湯中, 故治越婢湯證而有痰飲、咳逆上氣者。 

【原文注釋】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併治》第13條:咳而上氣,此為肺脹,其人喘,目如脫狀,脈浮大者,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注解:熱壅飲逆复兼外邪束表,故咳而上氣,則為肺脹,目如脫狀者,形容眼球突出如欲脫,為眼脹之甚。其人喘,目如脫狀,為邪逆氣壅於上所致。脈浮大為外邪內熱的反應,故以越婢加半夏湯主之。

按:肺脹為病名,《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併治》說:“上氣,喘而躁者,屬肺脹。”可見肺脹即指上氣咳逆、喘而躁急的證候。

【臨床應用】常見於支氣管哮喘、支氣管擴張、肺心病等病,主要依據咳逆喘急,目突如脫特點,而審屬外邪內熱、內飲者,确實有驗。

【胡希恕醫案】詹某,女39歲,病歷號132122,1964年10月12日初診。昨晚受涼,咽痛,咳喘,喉中痰嗚,服氨茶鹼2片喘稍緩解,但仍咳重,咳則兩眼發脹、頭痛,自感呼吸不暢,苔白膩,脈浮弦,此屬外寒內熱、飲氣上逆,治以解外化飲,清熱降逆,與越婢加半夏湯加杏仁:麻黃12克、生石膏45克、生薑12克、紅棗5枚、炙甘草6克、半夏12克、杏仁10克。結果:上藥服2劑咳喘減,咽痛、目脹、頭痛已,繼服2劑,諸症皆消。            

17)大青龍湯方(麻黃湯合越婢湯)

【辨證要點】麻黃湯證、越婢湯證兼見者。   

【方劑組成】麻黃、桂枝、杏仁、炙甘草、生石膏、生薑、紅棗。 

【方解】此即麻黃湯與越婢湯的合方,故治二方的合併證,為發汗利水的峻劑,用於太陽陽明合病證。從藥物組合看,麻黃、桂枝、杏仁、生薑、甘草、大棗皆辛溫發汗,生石膏《神農本草經》謂:“味辛,微寒”,配於眾辛溫發汗藥中,全方當顯辛涼解表作用。但仲景原意是解太陽表、清陽明裏熱,並袪在表之水濕。

【原文注釋】

《傷寒論》第38條:太陽中風,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者,大青龍湯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不可服之。服之則厥逆、筋惕肉瞷,此為逆也。

注解:這裏的太陽中風,是指主治風水的越婢湯證而言。越婢湯證原有“續自汗出”,患者又兼見麻黃湯的表實證,故見脈浮緊,發熱惡寒身疼痛,不汗出而煩躁,這是因不能汗出,表不解、水濕不能祛除、內熱不能外越的緣故,這正是患者既有麻黃湯證又有越婢湯證,故以麻黃湯與越婢湯合之的本方主之。若脈微弱汗出惡風者,為太陽中風本證,慎不可誤給本方,如果誤給服本方,則要造成四肢厥逆,筋惕肉瞷,成為虛以實治壞病,故謂此為逆也。

《傷寒論》第39條:傷寒,脈浮緩,身不疼,但重,乍有輕時,無少陰證者,大青龍湯發之。

注解:水氣外鬱於肌表,雖無汗形似傷寒,但脈不浮緊而浮緩,身亦不疼而但重。水氣時有進退,因亦乍有輕時,如細審确無少陰證時,則宜用大青龍湯發汗行水。

按:本條所述當系溢飲證治,溢飲有屬於陽熱實證者,宜用大青龍湯治之;有屬於陰虛寒者,宜麻黃附子細辛湯、小青龍湯治之。細審無少陰證,即排除陰寒表證。

《金匱要略·痰飲咳嗽病脈證併治》第23條:病溢飲者,當發其汗,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

注解:溢飲,《金匱要略》記載: “飲水流行,歸於四肢,當汗而不汗出、身體腫重謂之溢飲。”大青龍湯主之,小青龍湯亦主之,是說從發汗治溢飲來看,二方作用相似,但宜依證選一而用之,不是說二方主同一證。

【臨床應用】臨床常見於急慢性病,如各種感染發熱,如感冒、鼻炎、肺炎、腎炎、腦炎、風濕等,凡見腫脹、喘滿、小便不利而煩躁者,本方有捷效。此方治腎炎水腫適證用之,多取良效。

【胡希恕醫案】劉某,女,32歲,病歷編號100382,1965年3月15日初診。5年來浮腫,時常低熱,經檢查診為慢性腎盂腎炎、膽道感染,近症:面目四肢皆腫,小便頻而量少色黃,大便時乾,乾則浮腫甚。低熱時則惡寒、腹脹、右脇痛、頭暈心煩,脈浮微數。尿常規檢查:蛋白(++),膿球(++),紅細胞(++),上皮細胞(+)。

此屬水氣外鬱肌膚,治以發汗以行水,與大青龍湯加味:麻黃18克、桂枝10克、杏仁6克、炙甘草6克、生石膏45克、生薑10克、大棗4枚、蒼朮12克。結果:上藥服30餘劑,頭暈心煩減,面目浮腫減,午後仍低熱,下肢浮腫仍明顯,繼加減服用,或間服柴胡桂枝乾薑湯合當歸芍藥散,1965年11月7日复診,右脇痛減,腹脹、頭暈、心煩已,下肢浮腫輕微,體溫正常,尿常規檢查:蛋白(–),膿球(–),白細胞(0~1/HP),紅細胞(1~3/HP),上皮細胞(+)。

18)文蛤湯方(麻杏石甘湯合越婢湯加文蛤)

【辨證要點】麻杏石甘湯合併越婢湯證,口渴不欲飲而煩熱明顯者。    

【方劑組成】麻黃、杏仁、石膏、炙甘草、生薑、紅棗、文蛤。 

【方解】本方為麻杏石甘湯與越婢湯合方,兩方皆解太陽陽明合病,而越婢湯中薑棗重在健胃袪停水,以適應口渴不欲飲。再加酸斂止渴的文蛤,故治麻杏石甘湯與越婢湯的合併證而煩熱者。

【原文注釋】

《金匱要略·嘔吐噦下利病脈證治》第19條:吐後渴欲得水,而貪飲者,文蛤湯主之。兼主微風、脈緊、頭痛。

注解:本條文有問題,吐後渴欲飲水而貪飲者,豈有再用文蛤湯發汗之理?文蛤湯當是文蛤散之誤。《傷寒論》五苓散條有“服文蛤散’”之句,按其證應是文蛤湯。可能由於編寫錯亂,宜更正之。另錄條文如下:

《傷寒論》第141條:病在陽,應以汗解之,反以冷水潠之、若灌之,其熱被劫不得去,弥更益煩,肉上粟起,意欲飲水,反不渴者,服文蛤散(文蛤湯);若不差者,與五苓散。

注解:太陽病,本當汗以解之,而反以冷水潠其面,或灌其身,則邪熱被冷水所劫而不得去,雖暫覺輕快,但不久更煩熱。由於水熱相擊,肉上粟起(起雞皮疙瘩)。裏有熱故意欲飲,但胃有停水,故反不渴。給服文蛤湯先以解表,若服後煩熱不差者,為水停不行的關系,故與五苓散治之。本條所述當是文蛤湯證。

【臨床應用】急慢性感冒、腎炎、肺炎見麻杏石甘湯與越婢湯合併證而煩熱者。

【趙生醫案】陳先生,出生日期:1994年8月X日,職業:銀行職員。到診日期:2022年2月17日,患新冠病毒感染症,發熱3天未退,惡寒無汗,咳嗽,痰多,口渴不欲飲,頭痛,四肢酸痛,大、小便正常,飲食尚可,心情煩燥,脈浮緊,舌紅苔黃,證屬太陽經、陽明經合病,外邪內熱,中虛裡飲,治以解表清熱,補中逐飲,方藥選用“文蛤湯” 飲服治療,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五劑,病愈。

19)小青龍加石膏湯方(小青龍湯加石膏)

【辨證要點】小青龍湯證併煩躁者。    

【方劑組成】桂枝、麻黃、炙甘草、細辛、五味子、半夏、白芍、乾薑、生石膏。 

【方解】於小青龍湯加石膏,故治小青龍湯證而有煩熱的太陽陽明合病。

【原文注釋】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併治》第14條:肺脹,咳而上氣,煩熱而喘,脈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注解:咳喘脈浮,此為心下有水氣而表不解的小青龍湯方證。所不同者,只多上氣煩躁之證,呈大陽合併陽明證,故以小青龍加石膏湯主之。

按:由本條可知,所謂肺脹,是除外邪內飲還必兼有熱壅氣逆的證候,以咳而上氣且煩躁為主要特征。上氣者,即氣沖逆上而不下的症狀。

【臨床應用】多見於急慢性咳喘,凡屬外邪內飲而又見煩熱者。

【胡希恕醫案】王某,女性,31歲,病歷號102132,1964年12月12日初診。感冒後引起咳喘已半月,經服湯藥,咳喘向愈,但前天又受涼致咳喘加重,吐白痰多,頭痛惡寒,時胸悶心煩,口乾不思飲,苔白根膩,脈浮弦。證屬外寒內飲而熱壅於上,治以解表化飲兼清熱除煩,與小青龍加石膏湯:桂枝10克、麻黃10克、炙甘草6克、細辛6克、五味子10克、半夏10克、白芍10克、乾薑6克、生石膏45克。結果:上藥服3劑咳喘減輕,繼加減服4劑症已。

20)厚樸麻黃湯方(小青龍湯加石膏湯去桂芍加厚樸杏仁)

【辨證要點】小青龍加石膏湯證見胸滿、短氣者。    

【方劑組成】麻黃、細辛、五味子、半夏、乾薑、生石膏、厚樸、杏仁、小麥。 

【方解】小青龍加石膏湯的變劑,故主治亦相近似。加樸杏去桂芍,則偏於治喘滿,但用大量小麥,養正則有餘,逐水則不足,故不能治溢飲。 

【原文注釋】

《金匱要略·肺痿肺癰咳嗽上氣病脈證併治》第8條:咳而脈浮者,厚樸麻黃湯主之。

注解:咳而脈浮者,為病在表,亦是咳而上氣之類的證候,當有喘滿、短氣等裏熱實證,此為太陽陽明合病,故以厚樸麻黃湯主之。

【臨床應用】此述脈而無證,過於簡略,臨證應以外邪內飲,咳逆喘滿而裏實滿者用之為妥。

【趙生醫案】楊先生,出生日期:1989年11月X日,職業:保險從業員。到診日期:2025年2月19日,患新冠病毒感染症,發熱已退,現時惡寒、無汗、咳嗽、白痰、氣喘、口渴不欲飲,頭痛,大小便正常,飲食尚可,脈浮緊,舌紅苔白,證屬太陽經太陰經合病,外邪內飲,治以解表清裡,補中逐飲,方藥選用“厚樸麻黃湯”飲服治療,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五劑,病愈。

21)麻杏石甘湯方(麻黃湯去桂枝加石膏)

【辨證要點】汗出而喘、口乾、煩滿而不惡風者。    

【方劑組成】麻黃、杏仁、石膏、炙甘草。 

【方解】麻黃配桂枝攻表邪而發汗,伍石膏清裏熱,故反治療汗出。今於麻黃湯去桂枝,倍用麻黃,增量甘草並加石膏,故治汗出有熱、喘而急迫者。此亦辛溫、辛寒相伍,解陽明內外之證,寓辛涼解表之意。

【原文注釋】

《傷寒論》第63條:發汗後,不可更行桂枝湯。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注解:無大熱,是說不似陽明病熱實於裏的身大熱,並非無熱之意。本條大意是說:發汗後表不解,依法宜桂枝湯汗以解表,但患者汗出而喘,身無大熱,雖然外邪未罷,但不可再用桂枝湯純辛溫治療,而應用麻杏石甘湯辛涼清內外。

按:這裏所說的汗出,純屬裏熱熏蒸所致,其特點是,汗出黏稠量多而臭味重,與桂枝湯證的自汗淡薄量少而臭味輕者有別。不過熱實於裏當大熱,今無大熱則未至陽明內結的熱實程度甚明。故此喘不是裏實滿的承氣湯證,而是由於表熱鬱閉和裏熱壅滯而致的麻杏石甘湯證,故用本方兩解表裏。

《傷寒論》第162條:下後,不可更行桂枝湯。若汗出而喘無大熱者,可與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

注解:太陽病,治應汗解,誤用下法,熱陷於裏而致表裏併病,亦每見本方證,當然不可與桂枝湯而宜用本方。

【臨床應用】喘而汗出,身無大熱,為本方應用的主證。氣管炎、肺炎、哮喘等常見本方證。這裏要注意,麻杏石甘湯並非是這此病的特效藥,若適是病,即用是藥反而多誤。中醫治病在辨證、辨方證,用非其證,不但無益,而且有害。學者須識此,慎勿等閑視之。

【胡希恕醫案】陳某,男,24歲,1965年3月25日初診。自昨日惡寒身疼,咳喘咽乾,自服APC 2片後,汗出不惡寒,但仍身疼、咳喘、吐白痰,口乾思飲,舌苔白舌尖紅,脈滑數。證屬外寒裏熱、太陽陽明合病,治以解表清裏,與麻杏石甘湯加半夏:麻黃18克、杏仁10克、生石膏45克、炙甘草10克、半夏12克。結果:上藥服2劑,汗出,喘減。繼以桑杏湯加減,服6劑諸證已。

22)桂枝二越婢一湯方(桂枝湯合越婢湯)

【辨證要點】桂枝湯證多,越婢湯證少者。    

【方劑組成】桂枝、白芍、麻黃、石膏、生薑、紅棗、炙甘草。 

【方解】取桂枝湯二越婢湯一合之,治桂枝湯證多而越婢湯證少者。本方證適應於太陽陽明合病,有汗出惡風,且見口乾、煩躁者。溫病初期常見此方證。

【原文注釋】

《傷寒論》第27條:太陽病,發熱惡寒,熱多寒少。脈微弱者,此無陽也,不可發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湯。

注解:太陽病,還發熱惡寒,但熱多寒少而脈微弱,為外邪已衰,病有欲愈之象,雖無汗,但體表已無充盈的津液,故謂此無陽也。這裏所說的不可發汗,是說不可用麻黃湯大發其汗的意思,宜與桂枝二越婢一湯解肌透表為治。

按:這裏要特別注意無陽的含義,前麻黃湯條的“陽氣重”和本條“此無陽”,正好對照互參,再參考甘草乾薑湯“以复其陽”,便不難理解陽氣是指什麼。注家謂陽氣重是陽熱,實非。前者為津液充實於體表,故脈應之緊,須以麻黃湯發其汗。而此為津液不足於外(姜春華有相同認識),故脈應之微弱,故宜本方輕以解之。本方與桂枝麻黃各半湯,桂枝二麻黃一湯三方以藥量極輕,均為外邪還不了了的輕證而設,不可不知。

【臨床應用】浮腫患者表現出桂枝湯證明顯,且感煩躁、口乾者,可試用本方。

【趙生醫案】岑先生,出生日期:2001年1月X日,職業:銀行業員。到診日期:2025年3月9日,患新冠病毒感染症,發熱惡寒,頭痛,汗出,咳嗽,氣喘,口渴欲飲,大小便正常,脈浮緊,舌紅苔少黃,證屬太陽陽明合病,外邪內熱,治以解表清裡,方藥選用“桂枝二越婢一湯”飲服治療,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五劑,病愈。

23)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方

【辨證要點】周身關節痛,發熱、身重或腫者。     

【方劑組成】麻黃、杏仁、薏苡仁、炙甘草。 

【方解】薏苡仁,味甘微寒,《神農本草經》謂:“主筋急拘攣,久風濕痹。”本方與麻黃加朮湯都治風濕,且都是發汗利濕而治濕痹,但麻黃加朮湯偏於治寒,故用溫性的白朮;而本方偏於治熱,故用性寒的薏苡仁,並且去桂枝。故本方適應於太陽陽明合病的濕熱痹症。

【原文注釋】

《金匱要略·痙濕暍病脈證治》第21條:病者一身盡疼,發熱,日晡所劇者,名風濕。此病傷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也,可與麻黃杏仁薏苡甘草湯。

注解:一身盡疼,是說一身關節無處不疼。病在表故發熱,日晡所劇者,是說這種身疼和發熱在日晡所時尤劇烈。這種證候叫作風濕。風濕的成因,大都是由於汗出當風,或久傷取冷所致,這種風濕用麻杏薏甘湯治療。 

按:汗出當風,則欲出之汗被風寒所卻,瘀滯體表,久而成濕,流注關節因致炎症之變。久傷取冷,指天熱汗出乘蔭取涼、或用風扇空調、或突入涼水中,其致病道理與汗出當風同。所指風濕,頗似今之急性風濕性關節炎症。但要審證屬於表裏濕熱者,可選用本方。

【臨床應用】可見於各種急慢性風濕或無名熱、急慢性腎炎、骨關節病等。

【馮世綸醫案】1997年4月24日曾治愈‘“急性敗血病”一例,患者來之山東臨沂,男,68歲,發熱,因肢沉重21天,在當地用抗生素過敏,住146軍醫院,經骨髓穿刺診斷為“亞急性敗血病”,對症治療及用中藥銀翅散加減湯劑治療無效,而特來京診治。症見:頭暈、四肢沉重,微惡寒,每日午後2~3點發燒38℃左右,晚則升到39℃以上,苔白膩,脈滑細數。證為太陽陽明合病,濕熱鬱表,為麻杏苡甘加朮湯方證:麻黃10克、杏仁6克、生苡仁18克、炙甘草6克、蒼朮15克。結果:上午來診,下午1點在賓館服頭煎藥,小便增多,日晡未見身熱,尚有微惡寒,晚服2煎,症全消。本打算住院治療,觀察2天,感身體如常,遂回原籍,追訪至今(2005年8月)健康良好。

按:本患者屬溫病的濕溫證,可知仲景能治、善治溫病。

24)麻黃連翹赤小豆湯方

【辨證要點】 表實無汗裏熱明顯,或身黃、目黃、或身癢者。    

【方劑組成】麻黃、連翹、赤小豆、杏仁、生梓白皮、生薑、紅棗、炙甘草。 

【方解】本方是麻黃湯去桂枝加薑、棗發表,而且安胃,复以梓生白皮、連翹、赤小豆清熱並亦袪濕,故治表實無汗、瘀熱在裏的太陽陽明合病而發黃者。方中梓生白皮苦寒清熱,可用桑白皮代之。

【原文注釋】

《傷寒論》262條:傷寒,瘀熱在裏,身必黃,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

注解:傷寒,指表實無汗之證,熱不得外越,合濕瘀於裏,而呈太陽陽明併病,鬱久則多出現身發黃,宜以麻黃連翹赤小豆湯主之。

【臨床應用】黃疸初作,若表實無汗形似傷寒者,宜本方;若表虛汗出形似中風者,宜桂枝加黃芪;但表證已罷,當依證選用適方治之。又本方對皮膚濕疹、瘙癢,適證應用也多有良效。

【胡希恕醫案】尹某,男性,40歲,病歷號192297,1966年3月4日到診。近2個月右上腹疼痛,經中西藥治療,效果不顯,自昨日起發熱惡寒、身目發黃、身癢、口黏不思飲,小便黃少,苔白膩,脈浮弦。

證屬外邪裏濕,鬱而化熱,治以解表化濕,與麻黃連翹赤小豆湯:

麻黃6克、連翹10克、赤小豆30克、桑白皮10克、炙甘草6克、大棗4粒、生薑10克、杏仁10克。結果:上藥服3劑,熱退,癢已,但黃疸不退,且逐漸加重,後确診為胰頭癌,不足2個月病逝。

25)麻黃附子甘草湯方(甘草麻黃湯加附子)

【辨證要點】表虛寒證見惡寒、無汗、脈微細者。      

【方劑組成】麻黃、熟附子、炙甘草。 

【方解】本方是甘草麻黃湯加附子而成,附子溫陽強壯袪寒,加於甘草麻黃湯中,故治甘草麻黃湯證而陷於陰證者。方中麻黃只取原量之半,是因少陰病宜微發汗之故。本方溫陽益氣發微汗,能改變神疲無力狀態,故為溫陽強壯解表,是單純少陰病的治劑。

【原文注釋】

《傷寒論》302條:少陰病得之二三日,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以二三日無裏證,故微發汗也。

注解:少陰病,這裏當指病人具有“脈微細,但欲寐”症狀。本條又強調:初得二三日的時期內,在沒有傳裏併發太陰病的裏證時,則呈現典型的少陰病,即在表的虛寒陰證,治療宜用麻黃附子甘草微發汗以解表。

應當指出,本方證是單純的少陰病證。此所謂得子二三日無裏證,而用麻黃附子甘草湯微發汗,可見此二三日時單純屬表證甚明。二三日後傳裏,而始有裏證,但不是說少陰病根本屬裏。這裏首先弄清少陰病提綱。

【臨床應用】體弱或老年人若患傷寒或感冒,往往表現少陰病,但也見於青壯年,如治驗。

【馮世綸醫案】許某,男47歲,病歷號3752,1978年5月4日初診。右頭痛2天,自感無精神,兩手逆冷,惡寒無汗,口中和,不思飲,舌質淡,苔薄白,脈沉細,咽紅多濾泡增生。此屬虛寒表證,治以溫陽解表,與麻黃附子甘草湯加味:麻黃10克、熟附子10克、炙甘草6克、川芎10克。結果:上藥服1煎,微汗出,頭痛解,未再服藥,調養2天,精神如常。

26)麻黃附子細辛湯方(麻黃附子甘草湯去甘草加細辛)

【辨證要點】少陰病兼寒飲,即惡寒、無汗、脈沉者。      

【方劑組成】麻黃、熟附子、細辛。 

【方解】本方是麻黃附子甘草湯去甘草,加細辛而成,甘草有緩急迫作用而對逐飲不利,細辛驅寒逐飲,故本方治麻黃附子甘草湯證裏有寒飲而不急迫者。

【原文注釋】

《傷寒論》301條:少陰病始得之,反發熱,脈沉者,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注解:少陰病是陰寒表證,應以無熱為常。始得之病在表,脈也不應沉,今既發熱而脈又沉,故謂反發熱。沉脈是寒飲在裏的反應,脈沉者,這也是外邪內飲之證,故以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按:此和麻黃附子甘草湯均屬少陰病無汗的治劑,若自汗出者,宜桂枝加附子湯或桂枝去芍藥加附子湯等,讀者可前後互參。

【臨床應用】本方證在臨床最為多見,不論是感冒,還是急慢性氣管炎、關節炎等病,常可見本方證,亦可治療哮喘。

【胡希恕醫案】唐某,女性,40歲,病歷號81486,1980年1月19日初診。1979年3月出現哮喘,經中西藥治療不緩解。前醫診為三陽合病用大柴胡湯加生石膏加減,服38劑不效。近證:白天無咳喘,但有鼻塞流涕、頭痛、口乾不思飲、背惡寒、但欲寐,晚上胸悶喘息,喉中痰嗚,吐少量白痰,口乾不思飲,大便乾,脈沉弦細,苔白根膩。變態反應檢查對塵土、蟎、花生、大豆等八種物質過敏;血流變學檢查:全血比黏度6.25mPa.s,血漿比黏度1.98,全血還原黏度11.17,紅細胞電泳16.70/s,血細胞比容47%;免疫球蛋白檢查:IgG1.24g/L,IgA 1.10g/L,IgM 1.38g/L;血乙酰膽碱44,9μg%。西醫診斷:支氣管哮喘。

中醫辨證:少陰表證挾飲。治以溫陽解表,袪寒化飲,與麻黃附子細辛湯:麻黃6克、熟附子6克、細辛6克。結果:上藥服3劑,鼻塞明顯好轉,頭痛減,增加附子用量,經服2個多月,喘平。复查血流變學:全血比黏度4.86mPa.s,血漿比黏度1.94,全血還原黏度9.74紅細胞電泳15.03/s,血細胞比容40%;免疫球蛋白:IgG2.34g/L, IgA0.99g/L,IgM2.11g/L;血乙酰膽碱63.60μg%。隨訪3年未見複發。

27)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方

【辨證要點】手足逆冷、惡寒、身痛者。      

【方劑組成】桂枝、生薑、紅棗、炙甘草、麻黃、熟附子、細辛。 

【方解】此即桂枝去芍藥湯與麻黃附子細辛湯合方,故治二方合併證。 

【原文注釋】

《金匱要略·水氣病脈證併治》31條:氣分,心下堅,大如盤,边如旋杯,水飲所作,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

注解:《醫宗金鑒》謂:“氣分以下十六字,當是衍文,觀心下堅之本條自知(即枳朮湯條)。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主之十五字,當在上條氣分之下,義始相屬,正是氣分之治法,必是錯簡在此。”此說可信,今照《醫宗金鑒》氣分條文於下,供參考。

“師曰:寸口脈遲而澀,遲則為寒,澀為血不足,趺陽脈微而遲,微則為氣,遲則為寒,寒氣不足,則手足逆冷。手足逆冷,則榮衛不利;榮衛不利,則腹滿脇嗚相逐,氣轉膀胱,榮衛俱勞,陽氣不通則身冷,陰氣不通則骨疼;陽前通則惡寒,陰前通則痹不仁。陰陽相得,其氣乃行,大氣一轉,其氣乃散。實則矢氣,虛則遺尿,名曰氣分。”

【臨床應用】以上詞義費解,各家說法不一,亦難為據。但根據對氣分的描述,實質是外有手足逆冷,身冷骨痛、惡寒、麻痹,內有腹滿脇嗚相逐、氣轉膀胱,這些不外是榮衛外虛,寒邪內客,以致痹痛脹滿,即桂枝去芍藥湯證和麻黃附子細辛湯證的合併證,以本方主之,未為不可。

【趙生醫案】岑先生,出生日期:2000年5月X日,職業:銀行職員。到診日期:2025年3月15日,患新冠病毒感染症,發熱惡寒,頭痛汗出,咳嗽,四肢疼痛,關節微腫、痛,大、小便正常,脈細弱,舌淡苔少,證屬少陰經病,外邪內困,裡寒體虛,治以溫陽解表,強壯補虛,方藥選用“桂枝去芍藥加麻黃附子細辛湯”飲服治療,每天飲服一劑,連續飲服五劑,病愈。

趙生醫師、韓仕英醫師
2025年8月15日

請注意:

本網站由醫師所提供的藥方,僅給讀者參考。如果讀者正在服食其他藥物,或身患其他疾病,更須經註冊中醫/西醫同意才可服用。我們恕不負上任何責任。

趙生健康網 謹啟

頂部目錄添加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