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藥快訊



  香港封開同鄉會會長黃桂榮先生,一位關心祖國西北建設的有心人,率領香港中醫藥業界赴甘肅定西考察團,一行二十九人,於10月23日,飛往蘭州。當飛機剛剛越過雲層向下低飛,從機艙窗口俯瞰,赫然見到層巒疊嶂的黃土高山,數百上千里,延綿不絕,山上沒有綠色植被覆蓋,秦嶺山脈,六盤山,筆者一生從未見過這麼多光禿禿的大山脈,感覺地球就像一位巨形的老人,臉上擠出一堆堆巨大的皺紋。內心正震撼之際,飛機嘎然停降在蘭州中川機場。當下心中有一個疑團:怎麼降落的過程好像比平常縮短了一點?原來,我們站在了海拔一千多米的黃土高地上。

  接待方是定西市政府。安排了西北地道麵食──蘭州牛肉麵作為見面禮。彤雲壓頂,比起戶外凜冽的寒風,席間接待人員溫和親切,從容不迫,宛如撲面的春風,使考察團成員們幾乎忘記了甘肅這一帶高原的肅殺。甘肅省全省總人口二千六百萬,平均人口分佈每平方公里上有三個人,人口稀疏,滿目數不盡的高山,山上沒有泉眼,所以只見黃土,罕見樹木,綠草不生,更不見溪水河流。

  在當地政府各級領導組成的接待隊伍陪同下,考察團的車隊逕往山鄉去。訪問的首站,是魯家溝鎮,”國際無國夢想成真基金”在此地援建了一批水窖。邊走邊看,甚麼是黃土高原?我們逐漸明白了。魯家溝鎮平均海拔一千八百米,全年平均氣溫7℃,年降水量300毫米左右。降雨量稀少,沒有河道灌溉和飲用,如果想打一口井,即便打得再深,也難以打出水來,民間日常用水奇缺。建水窖,就是建造露天混凝土地面,借助適當的地面傾斜度,將常年天降的雨水引入地下挖出的儲水坑裏面,每個儲水坑可以有40立方米的存量,下雨天收藏起來的水,可以做日常飲水、洗衣、澆菜、飼養牲口用途。每一滴水都顯得非常珍貴。光是魯家溝鎮這一片,就建了水窖10783眼,籍以解決人畜食水困難。

  長居在南方沿海地區,見慣了民豐物茂,初來乍到,頓覺蒼涼。可是隨著交流活動展開,從市政府贈送剪紙版<清明上河圖>叫人眼前一亮,到偏僻山村小學的師生明理好學;
從陪同人員細致入微的作風,到雨雪泥從陪同人員細致入微的作風,到雨雪泥濘路上他們的閒庭信步,使我領略到西北地區人民一些內在的東西,他們崇文重教,質樸包容,少了一份發達地區的浮躁,反而非常可親。盡管物質條件短缺,生活艱苦,卻保留了一份人文的關懷。如今他們以科學發展觀作為指引,找出最適合自己經濟開發的道路,深信他們的前景是光明的,物質和精神的雙豐收是必然的。定西市轄1區6縣,人口300萬。處在黃土丘陵溝壑、高寒陰濕兩個自然類型區。素有”甘肅咽喉,蘭州門戶”之稱,是古絲綢之路重鎮。

  一路上,我們經安定,入隴西,赴漳縣,到渭源,過臨洮,返蘭州。正好遇上今年初降冬雪,汽車在崎嶇山路上減慢行駛,以免車輪打滑,我們有機會欣賞到西北山區的雪景,也看到了這裏多樣性地形地理條件、氣候資源和生態環境。地處青藏高原和黃土高原過渡地帶,自然條件十分適宜多種中藥材的生長和培育,野生藥材資源豐富。能為中醫藥行業提供無污染藥材。

  在隴西首陽中藥材科技示範基地,不僅見到當地特產的地道藥材如黃蓍,當歸,還有引進馴化的適生藥材,例如川烏,日本紫蘇等。早前成功引入馴化的藥材如防風、獨活、丹參等30多個品種,已經在定西各個不同的生態區紮下了根,通過良種繁育,為當地人民增加收入,也為我們中醫藥行業提供了原材料。為甚麼我們來到這個地方會油然而生出一種感激之情呢?當歸、北蓍是中國人耳熟能詳的中藥材。當歸益血、補血、去瘀生新,是中醫婦科、內科、跌打科不可或缺的一味藥。北蓍(又稱黃蓍)補中益氣,固表理肺,醫藥用途很廣。還有黨參、柴胡、甘草、板藍根,這裏產的藥材都是我們每天用來治病救人的珍貴品種。由於藥農們長年累月地培植收採,紛紛聚在此地交易運輸,形成了”千年藥都”。這就是黃土高原上的寶藏。如果沒有特殊的地理條件,炎黃子孫們如何能得到大自然的眷顧,享用到這麼好的藥材去治病養生?也感謝黃土高原上的人民辛勤勞動,帶給我們平安和富足。

  深入到西北腹地,不禁想起一句老話:藥材要選原產地的才最地道。為甚麼說原產地的中藥材是地道、安全的?以甘肅省為例,我們且看:甘肅的岷縣是當歸的原產地,紋縣和渭源縣是黨參的原產地。

一、空氣方面:甘肅地區的南面有巍峨的秦嶺山脈,東面有六盤山,東北有賀蘭山,延綿環抱做屏障,南方受工業廢氣污染的空氣,已經被巨大的山群阻隔,加之北方的空氣向南流動,所以空氣污染源不影響到該區內。高寒、高海拔的適生藥材,得以在純淨的空氣中生長。

二、水源方面:我們深入到當歸和黨參的原產地,黃土高原地貌,人煙稀少,水源缺乏,老百姓日常用水都不夠,植物靠天雨生長,不靠引水灌溉。我們每走一公里就測一次海拔高度,平均在1800米以上,較高的地方海拔2900多米。氣候特點是無霜期半年,剩下的半年有霜雪,日照不強,低溫陰冷。種植物所需水分,只靠陰濕寒冷的空氣,和少量雨水雪水,緩慢生長。在藥材產地,方圓數百里,找不到工業生產基地,中藥材在整個生長期,吸收少量純淨的雨水,所以不存在水源污染的問題。
三、藥材生長期足,有效成份高。我們見到培育過程中,第一年是育苗期,從種籽發芽,長出嫩苗,被圍育在面積約占5%的苗地裏。需要花整整一年的時間去培育,才長成一株藥苗。合格的藥苗移種到約占95%面積的種植田裏,繼續栽培至少一年,才能收成。長則三至五年不等。栽種過程長,吸收天地山川的養份和靈氣,有效成份含量就比較高。特殊的地理、空氣、水源,和藥農的經驗,成為了地道藥材的先天優勢條件。我們將收集回來的黨參、當歸、黃耆、紅花等藥材,用精確度達到百萬分之一的儀器進行測試,並無發現鉛或水銀等重金屬成份。可見當地的藥材是純天然無污染的。

  訪問日程的第三天,我們曾經沿山路徒步行走到”大草灘夢想成真基金慈善小學”。這所小學是附近方圓幾十里農戶孩子就學的地方,5 .12汶川大地震中,校舍嚴重損毀。這所貧困山區的小學,由慈善團體捐款重建校舍,孩子們在新蓋的課室繼續上學。雖說有了課室,但一應設施仍非常簡陋,下雪天,課室裏生著了煤爐取暖,孩子們身上衣衫單薄,不足御寒,一走出戶外就冷得直打哆嗦。但是他們顯得懂事守紀律,服從”祖國利益高於一切”的教誨,在難以想像的艱苦環境中堅持求學,由此可見當地人民恪守崇文重教的傳統。

  第四天下午,我們離開了蘭州,踏上歸程。短短幾天,親愛的西北人民為我們上了寶貴的一課。這次考察活動,使我更堅定的相信,我們趙生漢藥苑選擇了一條正確的發展道路。創辦人趙生醫師專心致志研習中醫治療技術四十多年,從未離開臨床實踐,對於內科、婦科、兒科、腫瘤、皮膚等範疇的疑難重症,勇於攻堅破固;又重視選用地道藥材,保證給病人最佳療效。隨著祖國的強大,中醫中藥業發展迅速,用西北人民的話說,〝是一個朝陽行業〞。祖國地大物博,中藥材資源豐富,是我們的可靠支柱。我深信,不久的將來我還會再到西北,背負著中醫行業的重托,圓我們尚未完成的夢。

 

趙生健康網站
撰文:趙徐琳華
攝影:何鏡弛
2010年11月1 日

資料提供:香港中醫藥管理委員會註冊全科中醫趙生
電話查詢:(852)23828279、27186089
傳真:27186139
趙生健康網 http://www.chiusang.com.hk

請注意:

本網站由醫師所提供的藥方,僅給讀者參考。如果讀者正在服食其他藥物,或身患其他疾病,更須經註冊中醫/西醫同意才可服用。我們恕不負上任何責任。

趙生健康網 謹啟